第七节 成人教育 民国18年(1929年),由县长崔福坤倡导成立县通俗教育社(后改为民众教育馆),专司社会
教育,设置书报和留声机,供来馆人员阅读和收听。其费用从学校教育经费中支付。伪满时期
曾沿用民众教育馆,伪康德4年(1937年)停办。伪康德6年(1939年),在县城、拉哈、通南等地
学校内附设民众讲习所,宣讲“日满亲善”、“王道乐土”。
主要年份中小学统计表
0000305;[/$$p]
解放后,1948年春,县贸易公司举办农村供销社会计训练班,有学员60余名。为解放后举
办成人教育较早的单位之一。1949年12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以村屯
为译位,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借用学校或较大的农户房屋做教室,聘请小学教员或有文化的人
教农民识字,并达到认、讲、写、用“四会”。区村建立识字委员会,指导识字运动开展。全
县参加冬学的农民达44000余人,经过3个月的学习,识300字以上的达5000余人。这一年还在县
城建立了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有学员470名。1950年5月,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农村
识字运动的通令》,全县成立常年民校9所,识字组1 500个,参加学习的40000人,其中常年参
加学习的8800余人。1952年,全县推广“速成识字法”,有645个村屯办起了速成识字班或组,
34000农民和市民参加学习,当年扫除文盲10000余人。此外参加读报组、政治班学习的4000余
人。参加讷河、拉哈职工文化校学习的职工达1000余人。各区还办起职工、干部文化补习班35
个,参加学习的职工干部1900余人。翌年,县委对业余教育提出“积极慎重,稳步前进,巩固
速成”的指示,各区村建立民校,组织脱盲农民学习《农民语文课本》,兼学时事政治。全县
举办各种学习班组,扫盲毕业考试合格者3100余人。1954年农村举办冬学,参加扫盲学习的17000
余人;街道办起业余学校两处,参加文化学习的街道居民达600余人。三区尚义村金星社在这一
年实现了无盲社,获政务院颁发的奖状。至1957年,全县已扫除文盲14000人、半文盲18000人。
1958年“大跃进”,城乡及企事业单位大办红专学校。几天内办起民校270所、红专学校35所、
读报组230个,参加学习的13万余人,但只有校牌子,经常无学员。1960年多数民校停办。1962
年全县恢复农民业余教育,建校540所、扫盲班230个、地头识字组2000余个。教《生字表》、
《农民识字课本》、《新庄农杂字》等课本,增设珠算、会计、农业技术知识课。参加学习的
2000余人。至1965年,全县有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业余学校670余所,参加学习的24000
余人。城镇还办起了职工业余大学班,参加业余大、中专学习的职工、干部2000余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业余教育停办。1970年,县在一中后院建立五·七大学,
培训农村基层干部。1972年恢复扫盲,但由于“四人帮"干扰,把扫盲引到学“小靳庄”经验,
大演样板戏,搞大批判的邪路。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商业、供销系统成立职工业余学校。1978年,卫生、供销系统
相继建立或恢复职工学校。农村也兴办农民业余学校2600余处,参加学习的农民12万余人;办
扫盲班1 600多个,参加学习的70000余人。自1982年起,全县青年职工分期分批开展初中文化
和初级技术补课,简称“双补”,每期3个月。到1985年,共办文化补课班225个,参加学习的
职工12013人(次),入学率占应入学人数的114.6%(有重读的人),经县统一考核获初中合格证
的9055人,占应补对象的86.4%;举办技术补习班166个,参加学习的8271人(次),入学率达
107.5%,取得初级技术合格证的6354人,占应补财象的82.6%。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两个
80%的任务。各系统还举办高中文化补习班和中级技术学习班,参加学习的700余人,经市考
核合格的50余人,余者继续进行脱产或业余学习。全县有职工学校13所,专用教室38个,专职
教师119人。有电视大学工作站1处,设中文、英语、文档、经济管理和党政干部专修班等7个
班,学员90人,教职工10人。1982年,农村乡镇和村办起农业技术学校1所,学员75人;农民
业余初中4所,学员135人,业余初小91处,学员2700余人;扫盲班30个,学员600余人。1983
年,全县有146个村办起了农民学校,办学面达61%,有长短班1058个,入学农民38 299人,
占青壮年人数的35%。同时,还办林木防护、作物栽培、家畜防疫、池塘养鱼、煤油灯孵鸡、
小四轮和康拜因驾驶与修理、化肥及农药使用、地膜覆盖、裁剪等长短班84个,参加学习的4497
人。有38个村办了广播讲座、巡回教学班。1985年,全县办起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68处,
有专用教室91个,固定课桌1987套。许多青年参加文化技术学习,在搞科学种田,承包专业,
创办乡镇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个别人学习不努力,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了文化、技
术合格证。
全县各系统职工学校一览表
注: 1.供销职工校班数系函授点数,
2.班数皆为在校高中班数,已轮训出校的班数、人数未做统计。
重点成人教育学校简介
县教师进修学校 位于县城西北二道街路北。1953年1月建立,校址在东南街今讷河镇第
一小学院内,原名为讷河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8月撤销。1955年,于东北街今农机局后院重
新建校。1962年迁至讷河三中第二栋校舍,承担全县小学教师中师函授任务。
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干扰停止教学活动。1970年,恢复教师进修机构,改名为教师训
练班,设数学、物理、音乐3个班,150人,校址在北门里路东原党校院内。1971年迁到现址,
改名为讷河县教育革命办公室。内设进修、教研两个组,承担全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和教师进修
工作。举办试用教师和理化、文艺教师培训班,共110人,设立中文、数学两个班,60人。1977
年改为现名。招收中文、数学两科中师函授44个班,1300人。1978年代省函授广播学院招收中
文、数学、政治3个高师函授专科班239人。1985年,有教职工72人。设进修部、干训部、中学
教研部、小学教研部、电化教育馆、教育科研所、办公室。房舍建筑面积3 297平方米。
讷河县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 1982年9月建立,有教师1人,招收中文班1个,学员90人(结
业41人)。地址在县教师进修学校,隶属县成人教育办公室。1983年迁到讷河一中(暂借教室),
招收脱产干部中文班1个、经济类班1个,学员共82人。配上了站长和党支部书记。1984年4月
,该站隶属县教育局。教职工增加到10人,有教学班5个,分6个专业,学员310名。1985年,
有教职工10人,脱产党政干部、业余中文、工业管理、商业管理和英语各1个班,学员290人。
建校以来共毕业脱产中文班3个、经济类班1个,学员177人。
嫩江省军政干部学校 1946年1月于甘南县建立。2月迁来讷河县,校址在县城西北二道街
(今讷河二中址)。校长王明贵,副校长朱光,教育长张瑞麟,政治处主任张晶,教务处主任赵
湘荃,指导员张骏英。学员200余人。开设政治课和军事课。除学习外,还参加守城、挖工事
和军事演练活动。学员部分结业后,陆续招收新学员。4月,齐齐哈尔市第二次解放,干校随
同省委机关迁到齐齐哈尔市。不久,迁到都德县。6月中旬,遵照中共西满分局关于在讷河建
立后方根据地的指示,干校从德都护送伤员到讷河,继续办学。校址在县城西门外粮库院里。
此时,干校抽调一部分少数民族学员到海拉尔一带开辟新区,建立人民政权,成了当地党政军
的领导骨干。还有一部分学员参加讷河土地改革工作队。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干校停办,学
员除少数留在讷河外,大部分人跟随解放军南下,到全国各地参加建立新政权工作,成为各级
领导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