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才输送
第四节 人才输送
民国以前,县内学校大多数为初级小学。一般平民只能供孩子识庄稼字,无力让子女深造。
一些达官贵胄子弟多求学于外地,毕业后出仕他乡。个别返籍的则成为县内各界名流,趋炎附
势者多,有所作为者少。伪满时期只有男女国民高等学校各1所,学生300余人。除日语外,其
他学科知识浅薄,且无升学任务,毕业后充当低级技工或劳动力,个别的成了汉奸、走狗,成
才者极少。解放后,大批伪满国高学生参加了嫩江省军政干部学校或民主大同盟,方走上成才
之路。1947年,讷河联中为快出人才,开设农干班、师范班,至1950年输送师范生111名,初中
毕业生135名,农干班毕业生350名,为解放战争及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人才。1949年,县内
中小学始有为上级学校输送新生任务。当年输送小学毕业生1300人,初中毕业生49人,师范毕
业生49人,除升学者外,大部分充实到工、农、商和文教卫生战线。1956年,全县小学毕业生
2600人,初中毕业生390人,高中毕业生83人,为大专院校输送76人。1958年教育大跃进。初、
高中毕业生增多。至1965年,全县共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610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小学毕业生只能上山下乡。1974年,实行工农兵上大学,
全县每年都向大、中、专院校推荐、选拔:[农兵学员70至120人。1977年,大专院校和中专、
中师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全县为其输送77名新生。
1979年,全县初中毕业生9854人、高中毕业生4714人。为大中专院校输送529名新生,其
中考入重点大学35人、一般大学96人。1982年,全县有初中毕业生5486人、高中毕业生931人。
考入大专院校261人,其中考入重点大学28人、一般大学75人。此外,从1977年到,1982年为
技工学校输送新生500余人。1983至1985年共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640人。但存在的问题是:
对未进大学而自学成才者重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