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科技
第十八篇 科技
民国17年(1928年),创办农林试验场,为境内官方倡办较早的科技事业。伪满时期,日本
侵略者设置农事试验场更生圃、采种圃,引进和繁殖农作物和牲畜良种,开展气象观测,所获
成果全部供给日本开拓团和自警村,扩展其侵略实力。伪康德8年(1941年)后,伪县公署、协
和会大肆宣扬“神道”主义,愚弄人民,街、村封建迷信活动更加盛行。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48年在县城举办大型“卫生展览会",揭露巫医神汉骗钱害人的
伎俩,宣传生理卫生知识,在农村开展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等植物保护工作。1949年,建立良种
基地,推广小麦良种。1951年后,县人民政府结合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组织大批医务人员
深入街道、农村,开展灭毒虫、预防疾病活动,普及卫生知识。1957年,在全县普及科学知识,
开展良种繁育和工具改革。1958年,国家农业部在讷河县召开全国种子工作会议,并将县第一
良种场命名为“全国良种繁殖纪念潮。1963年后,工具改革重点转向机械化农具,试制成多功
能杯耙,培育适应当地生长的良种,促进了农业高产。“文化大革命"中,科技人员被下放,由
工人和贫下中农管科研。建立试验田、种子田、高产田(简称“三田”),开展搞“吨田”、“
攻谷关”活动,推广种“花花田”。用工量大,机械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粮食大面积丰收。
1977年,马铃薯高倍繁殖法和讷双一号玉米良种分别创造和培育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0年,县农业科研所等单位创造成功大豆“早晚密”栽培法,把大豆由低产作物提到了高产
作物行列。1985年,改革科技经费使用办法,实行试验课题承包,促进了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大豆万亩高产攻关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马铃薯和甜菜万亩攻关获齐齐哈尔市科技成果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