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技交流

第二节 科技交流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冀、辽一带的农民来讷河开发土地,并;带来了先进农具和农
作物良种,遂形成挑选和串换良种之风。民国时期,曾在官署、学校、监所等小范围开展过卫
生防疫活动。民国17年(1928年),在县城南公园创办农林试验场,栽植果树,研究果树栽培技
术(后被日本侵略者踏毁)。伪满时期,伪县公署多次在机关、学校开展卫生讲习之类的活动,
对街村卫生防疫则置之不理。伪康德3年(1936年),在县城东门外设置农事试验场,内置农艺、
园艺、牧养等部,开展小麦、大豆、高粱,甘蓝、茄子等粮食、蔬菜作物的栽培、病虫害防治
试验和马、牛、羊、猪的繁殖、改良试验。伪康德5年(1938年),由克山国立种马场引进山后种
马、巴克夏种猪和美利奴种绵羊,对马、猪、绵羊进行繁殖改良和疫病防治。伪康德6年(1939
年),成立采种圃,繁育农作物良种。伪康德7年(1940年),在县城西郊(今县良种场)成立劝农
场,繁育小麦、大豆、玉米、燕麦和马铃薯良种。还设置了苗圃、培育落叶松、大叶杨等树种。
所培育的农作物、牲畜良种和树种只供日本开拓团、自警村和官署用。伪康德9年(1942年),
在县城东设置福民水稻农场,进行水稻栽培试验,并设有气象观测所,开展气象测报。

1953年,农民任国有培育成功胜利黄沙谷,比当地一般品种增产20~30%。1954年5月,
讷河气象站经过一年的筹备工作正式成立,并开始观测。1958年,县科普协会配合工具改革,
引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革农机具和工具10 000余件。县第一良种场科技人员繁育出多种
小麦、大豆等优良品种,该场被命名为全国良种繁殖纪念常1959年5月,县委发出《大力开展
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指示》,成立县科技委员会,管理全县科学技术工作。是年引进外
地栽培技术,种植花生、地瓜、油菜成功。并完成111项科研课题,改革工具120种。1960年,
应用强化器、红外线、同位素、电处理、空气中取氧等10多种新技术。如用强化器处理的玉米
比未经处理的株高31厘米,结棒大,籽粒饱满。1963年,工具改革重点转向机械化,试制能播
种小麦、玉米、谷子、高梁等多种作物的多功能杯耙。县农业科研所技术员李宝库,试验玉米
杂交优势育种法,配制单、双交玉米优良品种。1968年后,科技人员被下放,实行贫下中农管
理科学实验站、实验小组,大搞种子田、试验田、高产田(简称“三田”)。由于靠突出政治,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哄大嗡,违背科学规律,效果甚微。1972年,学习和推广“优选法”,试
验成功116项工省效宏的项目,1973年,县委批转县科委“关于恢复与建立健全农村科学实验
网的报告》,有10个公社建立了科学实验站,126个大队建立了科学实验室,1500个小队建立
了科学实验小组,初步形成县、社和大小队四级科研网。并同300多个销、市、县兄弟单位建
立了科技情报关系。1978年3月,县委、县革委召开330人参加的舀‘心科学技术大会,全面落
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制定了8年科技事业发展规划,嵌彰一批优秀科技工作抒。1980年,
县革委组织工业系统推,“应用红外线烘干技术,畜牧系统推广孕马催情、“五病防治等技术;
卫生系统推广“克山并地甲并沙眼、结核痫等防治技术;农业系统推广小麦克早6、7、8号和441
等良种,种植面积达80万亩,占小麦面积的66.7%。共撰写论文167篇,其中《对讷河建立以机
械化为中心的耕作制度的意见》等6篇被选为嫩江地区优秀论文。1981年,县委发出《关于认
真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的通知》,选出当地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31项。举办专业技术训练班25
期,培训3528人,办专业人员学习班32期,培训1288人,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
大豆、小麦、土豆、甜菜、玉米、葵花等6个作物万亩攻关项目,至1983年达到了规定指标,取
得了阶段性成果。胜利大队万亩大豆攻关田,3年平均亩产314.5斤,比正常平均亩产增产19.4%。
玛铃薯种薯脱毒繁育体系不断扩大,全县繁育脱毒种薯可栽17万亩,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
72.3%。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改无偿使用科技经费为有偿使用的办法。实行试验课题承包,
经费直接落实到科技项目上。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情报网,各系统科技人员按规划开展
定项研究和科技协作,先后10次参加北京、齐齐哈尔、大庆等地举办的科技成-果交流会。引
进煤油灯孵化箱、高低温报警器、玻璃钢磨面新技术和葡萄新品种。年终完成科技实验项目11
项、科技成果推广项H15项。县计划委土!会还建立了经济信息系统,购置了以微型电子计算机
为主体的配套设备,主要有王安PC电脑两台、红外线负离子发生器1套,及其它配套设备多台
(套)。第一期开发了8个软件,围绕国民经济进行评价、估算、预测,为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
依据,为经济部门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