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卫生
第十九篇 卫生
清代,县内卫生条件极差,无医疗机构和设施。居住境内的达斡尔、鄂温克族人民得病多
靠民间土方草药,巫医神汉乘机卖假药,跳神弄鬼,愚弄群众,克山并地甲病等地方病时有发
生。寒伤、霍乱、天花、痢疾等传染病到处流行,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每遇瘟疫流行,疫
区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村屯败落,土地荒芜。民国时期始有医生在讷河、拉哈和其他较
大的集镇挂牌行医,并有了私人药房,西药开始传入。民国15年(1926年),县成立官立医学研
究会,医院、私人药房和行医者增加。由于医药价格昂贵,人民生活困难,求医问病者甚少,
一般疾病多用土偏方或自制中草药医治,往往贻误治疗。
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关心人民疾苦,不断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培训卫生技术力量,扭转
缺医少药局面,使医疗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50年讷河县被列为东北行政区卫生实验县之一。
省卫生部门帮助扩建卫生医疗机构,投放药品、器械,培养卫生技术力量,为全县卫生事业的
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彻底根治长期流行的地方并传染病,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
展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讲卫生,改善生活和居住条件,及时扑灭疫病区
疫病的发生和蔓延,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医疗机构和设施从基层抓起,县、乡、村形成防
病治病网络。1963年全县消灭了天花、霍乱,基本控制了伤寒病的流行。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
基本上消灭了克山病区,甲状腺肿、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发病率得到控制;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
低。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重视发展卫生事业,增加了财政投资,引进和培训
了大批卫生技术人才,使全县卫生技术队伍的素质和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县第一医院增设了脑、
胸、骨、泌尿、烧伤等专科,已成为全县治疗疑难病症,抢救危重患者的中心。1980年,讷河
县被列为全省卫生事业整顿建设重点县之一。省卫生厅先后在县内召开妇幼保健、结核病、地
方病防治、生化质量控制工作现场会,并投资50万元,重点装备县级医院的医疗设施、器械,
提高医疗医术水平。1982年以后全县城镇以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为重点,农村以除害灭病“两
管五改”为中心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并加强妇女,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卫生防疫
工作,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至1985年全县人均寿命率大幅度提高,婴儿死亡率、各
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产妇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