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医

第一章 医术

第一节 中医




民国初年,民间汉医由南荒(呼兰、绥化一带)及奉天(今沈阳)、吉林等地来县内行医,在
乡村或集镇挂牌开业。看病者近则登门去清,远则用大车接送,以粮食(小米、黄米、豆包)代
替药费。汉医多以草药为主,自采自制。县内当时经许可行医者计92人。

民国2年(1913年),县城、拉哈站始建私人药房、药店。其初,药房以卖药为主,兼营纸张、
文具。以后发展较快的药房开始把汉医接进店来,设坐堂先生,看病兼卖药。药房主人称东家
或掌柜的,掌管全部业务,坐堂先生只管看病开方。当时,县内有德泰祥、和泰盛、锦和盛、
兴顺鸿、吉生和等药房,刘汉书、夺焕章、杨玉轩、王振东等医生曾当过坐堂医。

民国15年(1926年),县成立官立医学研究会,对境内行医肯进行考试,合格者准其营业,
不合格者入会补习。至民国19年(1930年),全县药铺、私立医院计有16家,中医30人。除上述
药房继续开业外,在博尔多站还有卢跃庭开设的丛林药房,拉哈站樊祥武、任矢卿、项荫之、
姜万生、翟显章等私人诊所,通南、讷南、龙河镇亦有个体行医者。

伪康德2年(1935年),全县6个区有中医64名,其中城区30名,拉哈站区19名,肖家窝堡区
6名,龙河镇区5名,通南镇区3名,讷南镇区1名。行医方式有开铺行医,即以开设药房卖药为
主,兼行医看病;坐堂行医,即药店外请医生坐堂,俗称“卖方子”;自家行医,多为农村中
有一技之长的单科医生,有求医者看病,无求医者兼营他业;游散行医,多为专卖丸、散、膏、
丹,会开一些单方,云游四方,其中亦有少数人系神汉。伪康德3年(1936年),全县较大的医
院(汉医)有:
同仁医院 院长杨化一

华仁医院 院长王子锋

北满医院 院长申仲德

讷河医院 院长田寅雄

福兴医社 社医黄昱山

博仁医社 社医王荣久

照明医社 社医杨照明

东升诊所 所医洪端文

东太诊所 所医李显庭

1949年,县人民政府为提高中医医疗水平,对各区的中医进行登记审查、考核发证。1951
年,县卫生科在十四区首次举办中医进修班,对老中医进行政治教育和业务训练。同年,县城
的一些坐堂医、医社和诊所的中医联合成立中医研究所,地址在十字街路东(今邮电局址),以
治病为主,集体解决疑难病例。1952年至1954年,县卫生科相继举办了3次中医进修班,组织中
医学习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针炙等业务技术。由于西医发展较快,中医曾一度不
被重视,一些医务部门甚至有岐视中医的现象。为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发挥中医在医疗卫生
事业中的应有作用,党制定了对中医的政策,开展西医学习中医的活动。全县新设中医院2处,
各区卫生所设中医、中药部14处,各村设中医、中药部62处。1960年6月,县卫生科在县人民
医院召开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现场会,全面推广了县人民医院中医师李益民用中药、针炙治疗脊
髓并小儿喉头炎、聋哑等经验。介绍了中医赵荆璞用中草药治疗肝硬化,用白茅根、五芩散治
疗胃炎,用三黄汤治疗败血症等经验,弓!起了医务界的普遍莺视。全县为一些名中医选配学
徒,制定包教包学制度,经过2年的学习,共出师中医士78名,分配到公社卫生院和企事业单位
的医疗保健站工作,壮大了中医队伍。1961年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西医药品较缺,
各种疾病发生较多。中医利用当地中草药材和群众中流传的土方、验方为群众防病治玻全县先
后收集和推广土方、验方2 000多个,如养心汤(药)治疗痨型克山病,四辣丁治疗气管喘息,
苍耳散、大萝卜浆、千贝母研而治疗胃病,收到显著疗效,治愈各种疾病1732例。

1964年全省中医工作会议后,全县有12名中医开始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县卫生科抽调6
名青年中医协助整理。由于中医地位的提高,全县有11名中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2名中医被
选为各级人民代表。1968年,解放军208医院应用穴位结扎新疗法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试验成
功,讷河县派出30名中医到嫩江军分区学习,后在中医院设专科治疗此病,有150例病患取得
良好的医疗效果,为全县发展中医针炙术开辟了新路。

1978年,全县为年满56岁,从事中医工作20年以上的中医配备学徒,批准一部分中医坐堂、
开设私人诊所为群众治玻并组建县中医学会,开展中医学术研究,很多老中医在中医学术研究
和临床治疗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县中医院医师黄昱山研究出用中医医治盆腔炎、腰椎尖盘
脱出、产后遗留风湿性关节炎和产后闭经症等有效的医疗方法。在1982年全县卫生工作会议上
受到表彰。至1984年,全县共召开中医学术研究会3次,宣读论文32篇,其中有3篇先后在省、
地医学刊物上发表。1985年,全县共有中医师4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9人,中
医师39人,中医士70人,中药师9人,中药士48人,中药剂员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