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1953年,全县组织中西医研究会,号召西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1954年全县组
织中医、中药人员和西医300余人成立巡回医疗工作组,赴各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防病治病。
中西医同会诊、同开处方,互相协作,治愈多种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县内中西医结合首开
先例。
1956年,为了认真落实党的中医政策,纠正轻视中医的错误倾向。县卫生科连续举办3期
西医学中医培训班,请老中医讲课,传授中医疗法。1959年,县医疗单位在防治克山病中,对
心力衰竭同时又有循环衰竭的克山病患者,西医采用正肾腺素和以樟脑为主的中枢性强心剂,
并结合中医疗法用通关散、黑锡丸加扎、挑、烧、拔等土法,取得良好效果,控制了病区克山
病的蔓延。
1960年,团结公社卫生院西医马正阶认真学习中医疗法,经多年研究,以水银3钱、轻粉3
钱、江粉3.5钱、枣泥2个、银珠适量配成中成药“三汞丹”,在临床治疗肺结核、淋巴腺结核、
关节炎取得明显疗效。县卫生科以此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典型予以推广。县第一人民医院14名西
医师有8名熟练掌握中医医术,有6名西医调剂员能投递中药,78名西医护士中有69名掌握初级
针炙技术。在医疗中用针炙穴位封闭治疗阑尾炎疗效达90%,用三黄汤治疗化浓性腹膜炎;用
补中宜气汤加蛇床治疗子宫脱出,均获显著效果。同年6月26日,县卫生科在该院召开中西医
结合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1970年至1974年,县人民医院先后分三次派出西医师卢荣湖、周作智、徐辉、高扬等去省
中医学院、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中医。之后在临床中采取中西医结合办法治疗疑难病症均有长
足进展。医师卢荣湖利用中医配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成效,其论文在地区中医研究会上
宣读。
1978年,县卫生科为了加快中西医结合的进程,在县第一、二人民医院设立中医科,并在
县中医院没西医科,对重危病患和疑难病症采取中西医联合会诊、结合用药。同年12月9日县
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名昏迷21天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西医用25%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注射2次
/日,维生素丙2.5克加10%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0毫升静脉点滴1次/日,细胞色素丙15毫克加
20%葡萄糖,青霉素80万单位加链霉素0.5%肌肉注射1次/日,加用氢化考地松100毫克静脉点
滴。并以中药牛黄安宫丸、清热解毒剂配合(清热解毒剂配方为生地25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
丹皮15克、白芍25克、当归15克、霍香15克、陈皮15克、党参25克,日服一剂)。历经4个月抢
救治疗,使患者痊愈。这一病例的临床治疗经验,被地区卫生局收编入“嫩江地区内科学会资
料汇编》。
1982年,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实践十分普遍,如对冠心并尿毒症、大叶肺炎、急性肾炎、
慢性肺原性心脏并脑血栓等疾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已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1984年,县
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文镇岳将多年积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应用于临床,他的《
中两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32例疗效观察》等论文在有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菌血癌的中药辩
证施治》等论著,曾在盛地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上宣读。至1985年,全县召开9次学术讨论会,
发表中西医结合医疗技术论文41篇,其中县卫生防疫站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克山病的首乌汤科研
成果获省科研成果2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