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医疗机构

第二章 医疗

第一节 医疗机构





县第一人民医院 是县内最大的综合性县级医院。担负着全县各乡、镇疾病治疗及医术指
导任务,同时收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嫩江、甘南等邻县边界地区急重病
患者。

该院原为伪康德4年(1937年)3月在县城北二道街路北建立的县立病院,时有病房29间、医
生5人。伪康德7年(1940年)在原址扩建为2层楼房26间。1945年8月,县立病院为人民政府接管
改称县人民医院。1946年因解放战争救护伤病员的需要,县人民医院改为西满军区陆军第四医
院。19 48年撤销,将院房和部分人员、设备移交给讷河县,改称县卫生院。同年迁至东门里
路北原伪满兴农合作社旧址。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省在县卫生院址建立伤病员休养院,后改
称36后方医院。县卫生院部分医务人员在西南二道街路北(今县卫生学校址)征用公房、民房10
余间重新建院应诊。1953年朝鲜停战后,后方医院改为县康复医院。1954年撤销,将部分人员、
设备移交县卫生院。县卫生院迁回原址改称县人民医院。

1964年县人民医院在东北二道街路南新建990平方米门诊室。1979年在院址北侧新建门诊
楼一栋,共2947平方米。1981年,讷河县被列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银行贷款46个重点
县之一,投资170万元,对县一院等卫生单位进行了重点装备。县一院增加了物理诊断科室和B
超等仪器,使医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984年,县一院在原医疗
门诊部南侧建新楼一幢,总面积972平方米,置各科室及老干部病室。

1985年,县一院共有病床249张,年门诊149429人次,抢救急重危患者8261人次。入院治疗
5186人次,其中治愈3971人次,好转854人次,总治愈率达77.85%,好转率为16.74%,病死率
2.1%。“三率”均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治疗标准。院内化验室装备较齐全,技术力量较强,1985
年进行的质量控制为全国试验项目之一。全院设行政科室、门诊部、住院处3部分。门诊部设放
时线、检验、急诊、肛肠、口腔、眼、耳鼻喉、内、外、妇、儿、中医、药剂、理疗及医疗器
械修理科,另设家庭保健部;住院处设内、外、妇、儿、传染、综合科及住院处。现有职工344
人,其中医疗技术人员260人,有中医师6人,西医师49人。

县第二人民医院 1946年为县第八区卫生院,1948年拉哈镇人民政府接管理镇中心1公里的
天主教堂后将医院迁入此处,改名为县卫生院拉哈分院。1960年改称县第二人民医院,为县南
部地区综合医院,负责拉哈镇、同义,太和、团结、长发、同心、和盛、通南等乡镇疾病防治
及医术指导任务。有门诊、病房、办公室等2833平方米。1985年新建门诊楼2 500平方米,使
医疗条件逐渐改善。年门诊达98622人次。医院设内、外、妇、儿、中医、五官、口腔、X光、
检验、药剂、理疗、心电、超声、制剂、手术供应、换药等17个科室。住院处有病床75张,住
院1530人次,其中治愈1058人,好转378人,治愈率69.15%,好转率24.71%,病死率1.96%。

全院现有职工14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4人,有中医师3人,西医师15人。

县中医院 1950年,丛德昌等10几位中医在县城东大街路北(现邮电局址)成立联合诊所,
1951年2月改为中医研究所。1952年11月改为县中医院,院址迁至南三道街路西,设内、妇、
针炙3科。1954年迁至西南二道街路北(今县卫生学校址)增设按摩科,并开办中药制药厂。1957
年3月并入县人民医院为中医门诊部。1963年5月恢复中医院。1966年迁入现址,新建院舍1490
平方米,分门诊、病房2部。门诊设中医内、外、妇、儿、骨、肛肠、针炙、按摩8科和西医
阿科、理疗、X光、检验、心电、超声、注射、手术等科室及药局、供应室、药库、制剂、煎
药室。1985年,门诊99453人次,治愈率较高,服务态度较好,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医
院”称号。住院处有病床44张,住院303人次,治愈163人次,好转130人次。治愈率53.80%,
好转率42.9%。

全院现有职工102人,其中医疗技术人员80人,有中医师13人,西医师3人。

县卫生防疫站 1956年建站,地址在县城南三道街路西,有干部职工10名,负责城镇环境
和食品卫生检查与监督。1958年迁至西南二道街路北(今县卫生学校址)。1960年并入县卫生局
为卫生防疫股。1962年恢复,1973年迁至东大街路北,新建900平方米楼房。负责全县传染并
地方病防治和工业、学校、食品、环境卫生的监督监测工作。设防疫、公共卫生、地方并检验、
宣教5科,附设食品卫生监测检验所、门诊部。现有职工4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人。1982
年,县卫生防疫站在全县健全了三级防疫网(县设预防保健科,公社有卫生防疫组,大队建立
防疫室),在防治克山并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地方病中做出成绩,被省授予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
称号。计划免疫工作为全省8个达标县之一(计划免疫达1990年标准)。1985q:获国家卫生部奖
励。县防疫站“卫生科普画廊”曾在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展览。在“两个
文明”建设中,县防疫站被省卫生厅、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防疫站”称号。

县妇幼保健院 1956年建立,院址在县城南二道街路北(今县卫生学校后院)、有干部、职
工19人,设病床30张。1968年11月撤销。1974年2月恢复建置,负责全县计划生育指导、妇女
孕期、围产期保健及优生咨询、婚姻保健、妇科病治疗、婴幼儿保健等业务。1981年后,县妇
幼保健院用世界卫生组织贷款进行重点装备,增加物理诊断,并在临床上使用分娩监护仪。1983
年7月,于县城西大街路北新建妇幼保健大楼,总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开设门诊部,设病床18
张,接收正常产妇入院分娩和妇科病患者入院治疗。1985年,妇幼保健院设门诊、病室、妇保、
儿保、后勤5个科室,有干部、职工45名。其中医务技术人员42名。

县结核病防治所 1980年4月成立,所址在县城西南二道街路南,有干部、职工9人。负责
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同年7月,开设防痨门诊,为结核病患者治疗及临床观察。1982年,县结
核病防治所在全县设卡介苗接种站,同时,健全了乡(镇)、村三级防痨网。1983年县结核防治
所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防治所下设防痨、卡介苗2科及门诊室,
现有干部、职工24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西医师3人。

县药品检验所 1979成立,所址在县医院原门诊室南端。现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负责全
县药政、药检工作。1983年,由省卫生局统一装备检验器械15件,设备较齐全。同年被评为原
嫩江地区药检系统先进单位。

部门卫生所 1958年后,县各企事业单位相继办起门诊部和卫生所,负责本系统职工医疗
保健工作。至1985年,全县计有部门卫生所22个,即讷河镇卫东街、西南街、讷河粮库、县第
一良种场县宽余林场国庆林场富源林场茂山林场苗丽、青色草原种畜场3里种畜场进化猪场黎
明奶牛场县儿童福利院、县配件厂、农机厂、水泥厂、老莱陶瓷厂、县一中、县三中、拉哈粮
库等卫生所。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9人,其中中医师3人,西医师2人,中药师1人,中级卫生人
员40人,简易病床42张。

乡、镇卫生院 1950年讷河县为省卫生实验县,各区、镇相续建立卫生所,但设备简陋,
技术力量薄弱,只能医治一些常见玻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各公社卫生所改为卫生院。国家和
集体每年都投资增添一些必要的医疗设备,县卫生学校和县医院都为其培训医护人员,不断提
高医疗水平。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主席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大中城市及县、镇卫生单位的医护人员被下派走“六二六”道路,充实公社卫生院,各公社自
己培养一大批“赤脚医生",使公社卫生院迅速发展起来。1968年后,相继在拉哈、讷南、龙
河、通南、老莱、学田等乡镇建立地区中心医院,均设有6科(内、外、妇。儿、中医、五官科)、
4室(手术、制剂、化验、X光室)、三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组),共有病床154张。
各中心医院能作甲状腺全切除、胃肠吻合、外伤脾摘除、子宫全切除、剖腹产等手术和常见的
内、外、妇、儿科等疾病,还能进行胃肠透视、照相和临检常规、肝功、心电图等物理检验。
1984年,将讷河、通南、龙河、老莱地区中心医院改为镇卫生院,为中心乡卫生院(拉哈镇卫
生院亦同)。1985年,中心乡卫生院计有病床121张,职工19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9人。门
诊182766人次,入院3956人次,其中治愈3119人次,好转730人次,未愈74人次,死亡33人次。

全县计有乡(镇)卫生院17处,即讷河镇、永丰、学田、清和、全胜、九井、巨和、进化、
孔国、友好、团结、长发、和盛、太和、二克浅、同义、同心卫生院。各卫生院设有内(中、
西医)、外、妇、儿、放射线、口腔、牙科,还有针灸治疗室、手术室、计划生育指导室、门
诊观察室及中西药部、住院部等医疗机构。不仅能治疗多发病和常见病,还能够诊治一些疑难
病症和急重并传染并中毒、休克等。西医外科能进行阑尾切除、疝气修补、剖腹产等手术。放
射线科能胸透、照相。检验科能做血、尿、大便3大常规和肝功能化验。1985年,乡镇卫生院
有干部、职工3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1人,病床243张,年门诊466382人次,住院10222人
次,其中治愈7867人次,好转2059人次,死亡87人。

个体卫生诊所 1982年后,通过登记、考核,允许一些有卫生技术职称、医疗技术较强的
中,西医生开办个体挂名诊所。至1985年,全县有个体诊所10处,即:文彬、兴胜、煌兴、耀
庭、宪甫、林、守权、井兰助产、梁友诊所及利民联合诊所。从业人员16人。

外驻医疗单位简介

西满军区陆军第四医院 1946年春建立,地址在东北二道街路北(原县立病院址)。主要接
收治疗解放战争中的伤病员和休养员,1949年撤销。

第三十六后方战勤医院 简称三十六院,1950年10月成立,院部在东北二道街路北县卫生
院址,下属1~7连在县城,8连在拉哈镇,有医护人员500名。接收治疗抗美援朝志愿军伤病员
利休养员,1954年10月撤销。

黑龙江省红光糖厂医院 1952年建立,当时为厂卫生所后改为现名。全院有医务人员34人,
病床14张,设内、外、妇、儿等科室,负责厂职工防病治病业务。

老莱劳改支队卫生院 地址在场部,有医护人员44人,病床25张,设内、外、妇、儿等科,
负责场职工防病治病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