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药

第三章 医药

第一节 中药





解放前,县内民间疾患多用土方草药治疗,民国时期,相继开设药铺31处。其中县城12处,
拉哈镇8处,讷南镇3处,通南镇2处,龙河镇5处,奎勒浅1处。较大的药铺、药店有:进。

名称 资本(大洋) 开业形式

锦和盛 5000元 股份

兴顺鸿 2000元 股份

德泰祥 3000元 股份

吉生和 1000元 股份

和盛德 1000元 股份

和发祥 3000元 股份

天德合 600元 独资

义庆永 500元 独资

德长久 500元 独资

上慰生 50元 独资

天仁成 100元 独资

这些中药铺(店)除加工、自制少啦的借制、中草药外,绝大部分中成药由外地购进。

伪满时期,由r西医医院增多,中药铺逐渐减少。伪康德8年(1941年),全县共有药铺24家,
其中坐商17家,药店5家,膏药铺2家。此外有私人诊所13家,经营中草药和中成药。主要药铺
有广生、日生、大德昌、兴顺鸿、和盛德、和发祥、义庆永,吉生和、天仁成、德长永、天德
合、延春堂、东发兴、锦和盛、同仁药局、慰医社、堂医社等。

1952年县成立医药部,负责中药材生产、收购和供应工作。后扩大为药材公司。

1958年,卫生工作“大跃进刀,各地大办卫生所、医务室、保健院、医疗站、中药需要量
急剧增加。中草药由过去的批量收购变为大量收购,各医疗单位还自制中草药和中成药,如清
肺散、去寒散、保婴散、解毒丸、霍香正气丸、健脾丸、止咳糖浆等30种。中草药材收购至1959
年已达69万斤,金额23万元,比1958年增长17倍。主要品种有:防风、赤芍、苍术、红花、黄
芪、柴葫、莱服子、龙胆草、地榆、蒲黄、葶苈子等50种。种植中草药如莱服子、红花、黄芪、
荆介、川芎等15种,产量达15000斤。

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各地大办“红医村”、合作医疗站”,出现了“红药厂刀、“
土药厂”,“前店后厂”,大量自制中草药、中成药。县中医院办的制药厂,生产、加3220种
中药制剂,并首次在柴葫中提取制成柴葫注射液。

1979年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的方针,全县中药事业稳步发展。县
城、拉哈镇设有三级批发站2处、国营药店5处,还有集体和个人开设的中医诊所。经营中草药
40种,中成药丸、散、膏、丹等制剂340种。在农村有18个供销合作社设中药经营部,公社卫
生院、大队卫生所共有510处中药经营点,基本上满足了使用中药防病治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