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疾病预防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讷河县流行的地方病主要有克山并地方性甲状腺肿、大骨节并氟中毒和布鲁氏菌玻。
克山病讷河县为黑龙江省克山病重点病区之一,发病区主要分布在学田,老莱,永丰、龙
河、清和、友好等18个乡镇,当地俗称“羊毛疔”或“攻心翻”。史料记载最早发病时间为民
国12年(1923年),发病地区为笫一区学田局的头牌一至四井,向阳、丁万举等14个屯(今学田
乡、老莱镇境内),从当年冬起至次年春因克山病死亡158人,其中女性110人。黑龙江省官医院
派员来县调查,病因不明。此病发病急,病程短,病势重,表现为头晕,呕吐、手脚凉、心难
受,重者发病3~4小时即死亡,慢者不超过3天。伪康德7年(1940年),永兴屯(今学田乡水兴
村)克山病爆发,全屯死亡120口,为全屯人数的一半,其中张巧更一家12口死亡11口,只剩下
一个孤儿。伪康德10年(1943年)冬,一区万增屯(今老莱镇晨光村)克山病爆发,全屯共30户,
死绝了5户,19户成了光棍户。当时由于卫生条件极差,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人们对此病束手
无策。每当疫病发生时,只好携家带口逃避他乡,无亲可投者只能求神问卦或用简单的民间疗
法治疗,终是无济于事。病疫过后屯落变成废墟,大片良田荒芜。当地流传着纪决当病(指克
山病),人人愁,今日地里洒血汗,明日荒山埋骨头,家破人亡泪交流”的歌谣。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的疾苦。1950年,县委成立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下设办
公室,常年抓防治工作,并组成克山病抢救队,发病时赴病区紧急抢救。1952年冬至1953年春,
全县克山病大流行,8个区发生急型克山病1392人,死亡168人,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和省政府
卫生厅组成联合工作组来县检查,认为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除环境、饮食,劳累过度致使病情
加重外,一部分为确诊不准、抢救不当所致。为此,县委进一步健全各区,乡防治委员会,村
设联防小组,自然屯设抢救与检查小组。全县先后训练治疗克山病医务人员226名、防治员1202
名。各区、村分片层层建立防治网。对急型患者用樟脑油,安纳加、尼可拉明、爱茂尔等药剂,
结合挑翻、拔火罐、针灸等民间土法进行抢救,取得了一定疗效,基本上控制了病情蔓延。此
后采取电屯建立井房、公共厕所,清除垃圾、污水,户户整修烟囱、火炕,糊棚刷墙,消灭头
顶锅、冒烟炕等综合措施初见成效。
1959年冬至1960年春,克山病在学田、孔国、老莱、龙河等12个公社、62个管理区、儿1
个生产队再次流行,属急型、亚急型,来势凶猛,死亡率高。1959年急型发病159人,死亡296
人,1960年发病152人,死亡94人。病死率超过解放后任何一年。全县抽调县、公社卫生单位
医务人员497名进入病区抢救,先后将500多名痨型克山病重患送入医院治疗,建立病人病历卡
片,实施营养、药物、休养3项综合治疗措施,治愈290名。在治疗过程中,全县建立17处痨型
克山病治疗点,学田公社办起了克山病疗养院。
1963年1月,省召开克山、讷河等6县克山病防治会议,加强对各型克山病的研究和预防工
作,讷河县拟定了痨型克山病治疗意见、治疗对象和抢救措施,主要以周身循环衰竭为主同时
纠正心力衰竭,用药以强心、利尿、镇静、维护心脏功能为原则。采取西医以毛地黄为主,中
医以急救还阳汤、补心丹、归脾汤为主,取得了显著疗效。同年末,全县开展克山病大普查,
共查出痨型克山病患者483人。本着“预防为主,积极防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全
面推广学田公社燎原大队防治克山病的经验,在全县建立21个病区医疗点,组织1418名医护
人员和830名抢救员,逐屯、逐户、逐人进行治疗。至1965年,治愈165名痨型克山病患者。由
于健全了治疗机构,完善了防治措施,加强了药物管理,使克山病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显著下降。
至1975年每年平均发病率为0.076‰,死亡率为11%。
1979年,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对全县痨型克山病进行普查,查出患者308人。翌年在
学田、孔同、清和等6个重点病区投放口服亚硒酸钠12000人份,取得良好效果。全年共发病14
例,其中急型3人,死亡1人,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同年末,县防疫站同省地方病研究所
合作研制用复方首乌汤治疗慢潜型克山病,用药83例,痊愈3例,好转64例,获得省科研二等
奖。1982年,继续口服亚硒酸钠预防、用首乌汤治疗克山病,全县发病27例,死亡1人。1985
年,全县发病9例,死亡2人。克山病基本得到控制。
几个年份急型克山病发生及死亡人数表
地方性甲状腺肿 简称地甲病,俗称“大粗脖脖。病区分布于全县20个乡镇、195个村。
分结节型、弥漫型和混合型3种。病因是由于病区缺乏微量元素碘而致病,初期患者脖根变粗,
继而甲状腺肿大压迫周围器官,产生心跳气短,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并遗传后代。病区群众
说:“得了大粗脖,不能干重活,年轻力不壮,,参军不合格,影响下一代,聋哑果傻矬。”
解放前,此病无法医治,病区村屯相互蔓延,代代遗传,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很多
人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而生活贫困,有一些男青年因患此病娶不上媳妇成为“光棍”。
解放后,卫生部门重视地甲病的治疗,提倡在病区多吃带碘的食物如海带等。1953年,中
医采用昆布酒疗法(即昆布1斤,白酒1斤浸泡3天后使用),效果较好。1963年县卫生防疫站在
长发公社平安一队以此法同西药甲状腺片合用治疗患者31人,经观察患者颈围恢复正常、自觉
症状消失者12人,明显好转者7人。1972年,全县开始在病区实施在食盐中加0.3‰的碘化钾防
治甲状腺肿病,收到了显著效果。通过对孔国、清和、长发3个公社的德宝、宝昌、平安大队
的观察,总有效率在89.9%以上。全县病区控制了新患发生。1979年9月,地甲病普治工作全
面铺开,从9月4日起陆续向病区投药,全县3个加碘粮库实现食盐加碘机械化,病区有98.6%
的家庭吃上碘盐,41 410名患者有39339人得到治疗,治愈31637人,平均治愈率为76.4%。至
1980年末达到基本控制指标后,又设立5个观察点,定期检查和碘盐监测,掌握生理肿大率和
复发、新发病动态,以巩固疗效。1982年3月6日至15日,中共嫩江地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在
讷河县召开了地甲病防治验收现场会,全区各县地病办主任对县内8个地甲病区,16个生产大
队,24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全而检查验收,随意抽样检查2367名中、小学生及1204名现患、353
户社员家中用食盐、18个供销社销售食盐情况,检查后、人定:治愈率98.5%,巾、小学生的
生理肿大率为13.4%,社员家用食盐有碘率为95.5%,各供销社食盐全部加碘。1984年,全县
在病区对3~7岁儿童坚持普服亚硒酸钠的预防办法,对各观察点病区坚持系统监测,控制了病
情的复发。1985年,全县地[{1病新发病不超过5%,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被省评为防治
地方病先进县。
大骨节病 病区分布于全县17个乡镇125个村。初发病手指节向掌侧弯曲(末节下垂),后
关节明显增粗,短指(趾)畸型,行动困难,并伴有肌肉萎缩、膝关节变型,病人走路时呈典型
鸭子步,患者易疲乏,四肢无力。过去此病因分布较广,一向不被重视,加之病因不清,一般
药物疗效甚微。1961年,全县经普查后提出病区改水打深水井措施。但农村经济困难,很多病
区难以实现。1979年,普查全县大骨节病患达13085人。1981年县举办各公社指导医生、卫生
所长大骨节病普治培训班,经普查患者已增至28843人。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及时组织病区医
务人员推广口服亚硒酸钠,县财政拨款4000元改制5口深水井,并与省、地地防办协作在二克浅
公社朝阳大队、友好公社炬光大队设立大骨节病改水观察点。投服亚硒酸钠19000份,排片2000
人次。1982年经省认定好转率为64.1%。
1985年4月,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县卫生局、县妇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到大骨节
病发病区之一进化乡长安村5屯、孔国乡隆昌村小学检查大骨节病发病情况,发现有70%的学
生患有大骨节玻遂决定:由县物资部门解决保本价原煤200吨,供防病改水井房越冬取暖;大
骨节病区在校学生一律由学校负责投药,学龄前儿童投药要设专、兼职投药员;给孔国乡隆昌
村安装自来水费4000元;为进化乡长安小学打一口改水井。县防疫站还定期进行水质监测,以
彻底根治大骨节病。
氟中毒 主要分布于和盛、团结两个乡的一些村屯,患者13075人。此病主要表现为氟斑
牙,为饮水中氟成分过多所致,主要治疗方法为改水降氟。1980年至1982年,在病区改水井46
眼,安装塔式压力罐自来水22处,病区有13000人吃上了改水后的井水,发病及病患逐渐减少。
1983年,全县打成10眼防病改水井,安装塔式压力罐自来水6处,旧井复修安装塔式压力罐52
处,有50000人吃上自来水。
布鲁氏菌病 又称波状热,俗称懒汉玻县内传染病源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1955年
县由该地购进一批疫羊卖给各区,由于购买时未进行检疫,1956年此病在县宽余林场首先发
生,有24人被感染。1958年4月,拉哈镇畜牧场发生布鲁氏菌病患者22人。以后在团结、长发、
通南等社镇及青色草原马场均有发生。此病临床表现为波浪状高热、关节疼痛、睾丸肿大、全
身无力、出汗,久治不愈者可转为慢性,丧失劳动能力,致使终生不育。为及时控制疫区发病
和流行,县卫生科于1962年5月在团结公社召开疫区医生防治布鲁氏菌病专业会议,推广团结
公社卫生院用“三汞丹”治疗布鲁氏菌病的经验,并组织专业医生深入拉哈镇、老莱、团结公
社3个重点发病队进行调查治疗。3个队的52名患者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治愈22人,恢复
期15人。
1980年,全县进行畜间检疫,共检疫羊110760只,其中阳性反映1002只,射杀996只。1982
年对过去患此病的29人进行全面治疗,对接触疫羊的人员进行布鲁氏菌苗注射,基本控制了此
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