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解放前,县内传染性疾病较多,天花、霍乱、赤立伤寒、麻疹、回归热、白喉等传染性疾
病时有发生,疫区连片,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健康。当时的政府不关心人民疾苦,毫无防治
措施。每当传染病流行,乡村缺医少药,人们只好求神拜佛;一些巫医神汉乘机行骗,愚弄群
众,致使传染病患者家败人亡。特别是流传在少数民族中的几代性病,严重影响其人口的繁衍。
民国3年(1914年),全县传染病大流行,霍乱发病160人,死亡67人,赤痢发病154人,死亡68
人,斑疹伤寒发病140人,死亡61人,天花发病11人,死亡4人。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防治。从t951年开始实行全民接种牛痘,进行卡
介甜注射,至1953年霍乱、天花绝迹。1955年7月5日,国家卫生部公布(《传染病管理办法》,
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同年,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传染病防治工作全
面铺开。全年共预防接种、补种牛痘30000人份,种卡介苗1000人份,破伤风、伤寒疫苗各10000
人份。同年,回归热、疟疾、鼠疫等传染病被消灭,白喉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达斡尔、
鄂温克族流传的几代性病得到了彻底根治,多年不育的妇女有了生育能力。
1958年冬,全县麻疹发生和流行,至1959年1月呈现高峰,其中铁路沿线的县城、拉哈镇、
老莱、太和、团结等7个乡镇发病早、面广,传染性强,合并症多,死亡率高。至3月份全县共
发病3521人,死亡217人,死亡率6.522%。县委及时召开广播动员大会,号召全县人民紧急行
动起来,同传染病作斗争。同时派出大批医务人员到病区分段包干治疗,用加减雷击散涂鼻、
球蛋白注射等方法综合治疗和预防,迅速控制了病情蔓延。1961、1963、1977年全县先后3次
伤寒病大流行,1961年有18个公社,55个大队,71个生产队共发生病患746人,死亡211人。1963
年,疫区分布于7个公社、21个大队,36个自然屯。其中太和、九井公社发病518人,占全县发病
总数的78.9%。九井公社有2个生产队因此病传染使生产劳动停止。县委派出医疗工作队深入病
区接种纯化三联疫苗30000人份,对重患者接收入院抢救,同时对疫区进行严密封锁及消毒处理,
对病人实行隔离,控制了疫病的蔓延。
1975年,全县建立了疫情报告网,制定了传染病管理方案,并加强了预防接种工作,使传
染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至1977年,全县传染病由解放初期的25种减至13种,其中白喉、脊髓
灰质炎、钩端螺旋体病已多年未发生。19、79年,全县建立接种卡片,严格控制疫苗接种的1
运输、保管和使用,达到了接种安全、适时、全程、足量的要求。1980年全县推行6种疫苗接种
共31.2万人份,其中麻痹糖丸10万人份、麻疹伤寒疫苗1000人份、伤寒四联菌苗10000人份、
百白破三联菌苗15000人份。
1981年,县防疫站对伤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炎、肝吸虫病进行重点
防治。对伤寒病人做肥达氏反应,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全年只发生12例。县成立防治病毒性
肝炎领导小组,举办防治医生学习班,对县城205名保育员做了HBSAg检查,检出阳性反映者10
人。开展了流脑的疫情监测工作,对旧疫区提前投药。同义公社同利、肩民大队过去为流脑发
病疫区,经预防投药后未发生病患。全县流脑发病率比上年降低30.68%。1982年,各种传染
病有回升的趋势,其中麻疹、伤寒、肝炎、百日咳、出血热等病发病率均高于1981年。由于及
时预防和采取治疗措施,控制了蔓延。
1983年,全县实行城镇月免疫,农村季免疫。县成立计划免疫工作领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诊断小组,制订了《讷河县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各接种单位进行登记,建立表、簿、
卡,逐级上报。县先后4次举办防疫培训班,对全县30个县、乡(镇)级医疗单位实行防疫医生
例会制,并建立防疫档案。同年末,县对街道、农村、农场基层预防接种站重点装备,增配水
箱、水瓶、保温杯、小饭盒、针管针头等器械。1984年,全县城乡共建立预防接种站25处。1985
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计划免疫达标竞赛活动,重点抓4苗接种,县城4苗覆盖率达60%,农村
覆盖率达50%,卡介苗接种达到80%。至年末经省卫生厅验收,达到全国标准、,被评为“全
国达标先进县”,受到国家卫生部的表彰奖励。
几个年度麻疹、百日咳发病情况表
结核病防治 县内结核病发病率较高。1985年全县共发生各种结核病982例。各医疗单位
将结核病列入医疗重点,坚持有病必查,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原则,对确诊后的病人建立“
五卡”登记册,进行全程管理。全年共普查3个乡1个镇,发现活动性肺结核220人,给予对症
治疗,规律用药率达72.4%,化疗73人次,疫菌阳转病人69名,阴转率达70.4%。
肝炎防治 1985年7月,县成立肝炎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全县114例肝炎病患者
进行全面复查、医治和观访,取得了明显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 1985年3月,县内相继发生多起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蔓延比较迅速。经
检查共发现200例,因抢救无效死亡9人。县第一医院发挥技术指导中心作用,用学术交流的形
式培训各医院的业务院长,在患者家庭设立病床,全部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县防疫站还加
强对灭鼠工作的指导,加强对病区的免疫处理和鼠的密度监测,使流行性出血热病基本得到控
制。
1985年传染病情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