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妇幼保健

第四节 妇幼保健



解放前,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妇女儿童健康毫无保障。妇女生育由旧产婆接生,不进
行消毒,不懂处理难产的技术,产后风、产褥热、难产、婴儿破伤风时有发生,妇婴死亡率较
高。群众缺乏卫生科学知识,对妇女生育存在不正确看法和迷信作法。妇女怀孕后,多供奉“
催生娘娘”、“张仙打狗”、“麒麟送子”,以求神佛保佑。民国20年(1931年)6月,县大陆新
医院附设助产士传习所,招收女助产士11名,学习产科、妇科及婴儿护理。由于人员少,加之
旧的习惯势力的阻碍,新法接生无法实施。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妇幼保健工作,从1949年初即开始大量改造旧产婆,组织培训
新法接生的助产士,并把妇幼保健做为建设卫生实验县的一项重要内容。同年11月,省妇幼卫
生工作队来县开展妇幼卫生试点工作,宣传妇幼卫生知识,举办助产士训练班,开展新法接生,
改造旧产婆,第一期助产士训练班于1950年10月毕业。同时在十一区福民村(今同义乡)建立全
县第一个家庭接生站。1950年,全县卫生部门共改造旧产婆897名,建立265个新法接生站,培
养助产士20名。同年末,各区相继建立妇幼保健站,全面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当时威胁妇女、
婴儿健康的疾病主要是产褥热和破伤风。县卫生科对十四区老莱、集贤、向阳3个村妇女生育情
况进行调查,出生婴儿141名,死亡23名,死亡率高达16%。十一区凌云村接生209人,死亡113
人,其中有15人死于难产。全县组织卫生工作者100余人,分赴各区宣传妇女卫生知识,宣讲
新法接生的好处,大力开展新法接生。至1952年底,使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从1950年的64.3%
降到8.3%。

1953年3月,全县开展妇女卫生运动月,将全县各区卫生所助产士集中于县城受训7天,推
广无痛分娩法。后对328名产妇施行此法全部成功。年底省妇幼保健工作组来县推广了这一经
验。同年据五、六、八、十、十三、十四区调查,因妇女病引起合并症而死亡的有26人。为此,
全县各级医院都设立了妇科、妇产科积极防治妇女病,并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全年共抢救难
产妇女326人。

1958年“大跃进”时期,县内大批妇女走上生产第一线,全县共建立托儿所、幼儿园972
处,入托儿童11242名;建立哺育站652处,有婴儿4191名;在原有205处新法接生站的基础上
建起产院14处(附设在乡卫生院内)、小型产院170处,共有产床490张。至1965年全县基本做
到县有保健院,公社有保健站,大队有保健医,托儿所、幼儿园有保健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妇幼保健工作被迫中止。1968年县保健院被撤销,农村的托儿
所、幼儿园多数被解散。城镇一些幼儿园被“红小兵”、“向阳院”等组织代替。产妇或患妇
女病者只能到县医院或公社卫生院妇科治疗。1974年恢复县妇幼保健院,开始建立县、公社、
大队三级妇幼保健网。至1977年,县妇幼保健院为农村培训赤脚医生108名、助产士28名、代
培公社卫生院妇科大犬7名,门诊治疗妇女病患者2450名,做人工流产482例,女结扎306例,
带环753例。

1978年后,全县开始对已婚妇女进行身体检查和计划生育指导,对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进
行早期教育,对妇女“四期"(经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实行保护。国营企业女职工产假
延长为56天、晚育一孩产假延长为180天;做结扎手术者休假28天,人工流产休假15天,带节
育环休假3天,工资均照发。每月发放经期保健费0.50元。产假期间在定量供应粮内增加细粮
和豆油数量。此外,对妇女“两脖(子宫脱垂、尿漏)实行免费治疗。婴幼儿除定期预防接种外,
对独生子女每年发放60元的抚育费。

1982年,全县新生儿8704名,采用新法接生者8443名,科学接生者128名,基本上消灭了
产褥热、破伤风和难产死亡。1984年,县妇幼保健院在原门诊的基础上,增设病床18张,收治
正常分娩和妇女病患者,全年共处理难产1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同年,县妇幼保健院开展婚
前检查和优生咨询工作,共检查892例,接待优生咨询113人次。

孕妇保健工作 1985年,县妇幼保健院加强对孕妇围产期保健,重点深入孔国乡对孕妇进
行全面普查,筛选出高危孕妇,进行系统管理,管理率达80%。在实行新法接生的基础上,推
广科学接生,保证了孕妇和婴儿健康。

1984年,全县对已婚妇女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卡,对妇女“三炎”(宫颈炎、盆腔炎、
附件炎)进行普查医治。全县已婚妇女(20,、一60周岁)101457人,已普查56250人,查出病患
22501例,对其中8652位“三炎”患者进行了医治。

1985年妇女“三炎”治疗状况表

0000317;[/$$p]

幼儿保健 1985年,县妇幼保健院深入机关托儿所、教育幼儿园等18所托幼机构,对儿童
“两脖(贫血症、佝偻病)进行检查。在1 293名入托儿童中,共发现患贫血症者424人,不同
程度患佝偻病者105人。除加强对小儿膳食方面的管理外,还对患儿坚持定期观察,及时投药,
治不间断,使患儿病情都有明显好转。1985年,全县新法接生率稳定在95%以上,孕产妇建卡
管理率达81.5%,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降至0.109‰,孕产妇死亡率降至7.09‰,全县0~7周
岁儿童健康率达81.7%,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