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殡葬
第四节 殡葬
汉族解放前,汉族每有成年人亡故,家人为其穿装老衣帽,抬至用木板搭成的排子上,清
晨即赴附近寺庙“报庙”,告其人已死,祈求神灵保佑。一般家庭都要搭灵棚停放尸体3天,
每天要去庙上焚纸烧香,灵前摆供品,接待死者亲朋女孩的吊唁。富家多请乐队奏哀乐,请僧
侣诵经以求超度。3天后整容(开光)装棺入殓,殓前由长子摔“丧盆”。后用24或32杠抬往坟
茔地,送殡者伴哀乐同往,棺木葬在事前挖好的长方型土坑内,培土成坟。3天后“园坟”(去
坟头烧纸上供)。贫困家庭仪式亦相同,只是比较简单。
达斡尔族 解放前,县内达斡尔族殡葬一般都是土葬,将死者殓入木棺,埋入本莫昆的坟
地,用土堆成坟头。因难产而死的妇女和因恶性病致死或猝死的人,以及死在外面尸体残缺不
全的人实行火葬。风葬仅限于出天花而死的小孩。
人死后,要开光整甲、穿戴好装老衣服,移到一块木板上放在炕下停灵。死者头前多供一
只煮熟了的完整鸡。每晚至清晨,宗族的男女老小都要三奠三哭哀悼凭吊,其子女守灵子旁。
3日后入殓,第四日举行开吊仪式,由一名长者诵灵文、宰牲畜,焚烧纸张,招待亲友通宵达
旦。次日出灵(俗称发引、发送),死者长子在前抬棺材,其他人抬后面,埋葬。
鄂温克族 县内鄂温克人葬礼基本同于达斡尔族。但殉莽品必须都要砸坏一块,否则被认
为将对活着的人不利。如果死者是70岁以上的老人,全屯鄂温克人都要为他送葬,因为他们认
为70岁以上的人不会死,而是升天成佛了。
满 族 解放前,满族人死后用自布蒙面,男女均穿长袍,男戴帽头,女倒梳髻,多包头,
口含制钱,手攥“饽饽”。家属均着孝服,男女均着白孝衫,男前后开襟、腰系长带;女孝衫
不开襟、向布包头。院内立高杆、上挂红布大幡(灵魂幡),男左女右,日三次祭奠,灵前点彰
长明灯”,供“倒头鸡”及其他食品。出灵前开光,棺材下垫木炭细面,用白布系住棺材,由
其子抬前面。众人抬后面。送至墓地。3天后去坟前祭奠为“园坟”,每逢一七、三七、五七、
七七(七天)都要到坟前烧纸祭奠,渭“烧期”。夫先逝,妇后逝,皆应夫妇合葬(俗称并骨)。
回 族 回族人死后用布盖脸,家属到礼拜寺哭丧日报寺。然后领取一担清水,并请领经
匣暨副木二具(俗称水溜子、干溜子)。将尸体置于水溜子上,男尸由二男子沐浴,女尸由二女
子沭浴,同时,阿訇在跟前诵经文。然后放在于滞子上,往尸体上熏香料,用粳米团饭堵尸体
七窍,用向布缠裹全身。出殡时,尸体抬至经匝上,上面罩上棺笼,由阿訇前导,送至纂地,
墓以木板、砖做壁,下葬时去掉棺笼,打开木匣,将尸体头南脚北放入,覆盖木板加席子然后
以土埋之。葬后三日请阿訇到坟前诵经文,为“走坟”,逢七日诵经,为“走七”。富有家庭
诵经40日,子服孝3年。
解放后,旧的殡棼制度、仪式逐渐改变,少数民族的“火葬”已弃之不用。人死后多开追
悼会以示悼念。死者生前亲友和工作单位送花圈,用车将死者拉往墓地安葬。1967年建火化场
后,逐渐实行火化。存仪式上,有的地方亦有沿用守灵、开光、扔买路钱、摔丧盆等旧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