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居住
第七节 居住
解放前,穷人多住窝棚、马架、土平房,以土坯砌筑,还有用草垡、塔头(以上两种均系
多年草根盘结而成)垒筑,用拉核辫(以草掺泥、绕杆盘编)叉墙,也有用千打垒(事先按墙厚设
木夹,内充湿土夯实)等方法盖房。通常有两家住对面屋,南北炕,多数人家几辈人同住一炕,
而地主、富农多建三合院、四合院,分正房、东、两厢房,以青砖筑垒,用草苫房。解放后人
民居住条件逐渐改善,窝棚、马架已很少见,住对面屋者也大为减少。城镇居民多住砖瓦结构
的公房。个人盏房亦从以“一而青”转为砖瓦结构。农村多以平房、草房为主,有条件的盏起
了砖瓦房。
住宅面积少者一间左右,若家有年迈老人,一般多为“老少间”,即在一间半室中将半间
的1/2作灶房,另1/2作老人卧室。两间者,多为一灶房、一卧室。三间者,则中间北面作灶
房,东间为长辈和待客的综合间,西间由晚辈居祝县内气候寒冷。解放前,为避冬寒,居民多
住对面炕,以利取暖。为使,炕热屋子暖”,居民烧柴甚多,灰烬常堵塞炕洞,故火炕需每年
一扒。屋内除火炕外,一般还要生火盆、火炉或火墙。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
居民安装土暖气者逐年增多。火炕也已逐渐改成“地火龙”上置睡床,罩以床单,即暖和、卫
生,又适用、讲究。农村仍以火炕为主要形式,多为花洞、倒卷帘等,节柴热炕。俗话说的“
东北三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现在已为明亮的玻璃窗所取代。农村住宅多无墙垣,有
者则以柳条、秫秸夹障,也有筑土、垡墙者。城镇居民多置板樟,或筑一壁砖墙为垣。
当地居住的达斡尔、鄂温克族人民,因与满族杂居,住宅与满族基本相同。院庭较宽敞,
围墙有土筑垡垒,亦有以柳条为垣。住房多为草房,坐北朝南,有五间、三间、两间之分。东
西配有厢房,西屋为上。室内南、北、西三面皆炕,西炕为贵,并有两窗,南炕为大。西炕墙
是供神祭祖的地方,谓祖宗“板子”,禁止妇女及戴狗皮帽者坐卧。窗户格为木制成,上下两
扇,窗户纸糊在外面,以苏油涂之,避雨淋。墙壁以土坯草垡垒筑内外墁泥,亦有用泥草和拧
成辫挂之,谓“拉哈”墙,门为四扇,中间用木条栓插。房顶苫茅草,可维持210余年。富有
者以青砖垒墙,或“一面青”。达斡尔族房屋木质较好,地基坚固,使用年限较长。现讷河镇
长青村(博尔多站)仍有3撮100年前建造的达斡尔族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