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节日
第九节 节日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旧社会,富有人家张贴门神、炊王、对联。
除夕门前红灯高悬,家人团聚,食包有钱、枣、糖、栗等物的水饺,通宵不眠,称“守岁”。
夜十二时,供果品,放鞭炮,接灶王、财神,称“辞岁”。初一早晨再放鞭炮,庭内摆“天地
桌”,烧香上供敬祖宗,男女老幼皆着新衣。晨食水饺,午食米饭、鱼、肉,称“富贵有鱼(
余)”、“连年有鱼(余)”。早饭后,互至亲友家拜年。穷人过年如过关,大年初一吃顿饺子
就算过年,有的则外出躲债几口不归。解放后,人民生活提高,春节活动丰富多彩,贴对联、
挂红灯、守岁、拜年等风俗习惯亦保留下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食元宵,晚间各家张灯结彩,老幼出游观灯,故又称“灯节”。
立 春 象征春天开始,万物复苏。人们在这一天里食青萝卜,日“啃春”,食“春饼”。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男人多喜欢理发修面,各家多食猪头肉。
清明节 草木萌动,民间有上坟扫墓之习俗。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每年清明节都举行缅怀
革命先烈和祭扫烈士陵园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清晨,人们皆出郊外采艾蒿,日“踏青”。各家在房门、屋檐处
插柳枝、艾蒿,挂纸制彩芦葫,并用五色彩线缠于小孩手、脚脖处。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
们多在这一天食棕子、鸡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因为在八月中旬,又称中秋节。晚上家人团聚,饮酒赏月,食瓜
果和月饼,俗称“圆月”。
此外,民间还有过破五、填仓、重阳、冬至、腊八、小年等节令的习俗。回族有古尔邦节、
开斋节和圣纪节。建国后,每年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
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县城多举行纪念
或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