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旧志评述概要

三、旧志评述概要




讷河县自设治以来迄今已近300年。从民国后期起,相继修有一部《布特哈志略》和一部中
华民国《讷河县志》、一部伪满洲国《讷河县志》。这些旧志书,由于受阶级和历史的局限,
显然存有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美化日伪统治者,贬低劳动人民等糟粕,和对某些自然现
象、社会发展规律记载不科学、体例不够完备等缺陷,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比较系统的珍贵史料,
为研究讷河的历史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布特哈志略》为西布特哈总管公署旗务科长、达斡尔族人孟定恭编纂。成书时间从所述
事件推断,当在民国17年(1928年)后。为县内最早的志书,其中所记述的东布特哈地区,实为
县境所辖区域。全书共6编,计为历代沿革,附民族及历任官吏姓名;村落姓氏,记述所辖区
域、水陆物产及人民生活状况、礼节习俗;人物,录述为清政府征战的著名勇将和当时职官;
古迹,记载边堡、庙宇、碑铭、匾额之类,西布特哈居多,歌谣,居民平素吟咏歌词;经政、
东、西布特哈所辖之县镇、矿场等。

书名志略,内容确为简略。全书30 000余字,记载经济不多,缺少图表、实照。人物一编,
多取材于《黑水先民传》,沿革抄袭旧志所载,余均为编者自撰。记述较详。特别是对鄂温克、
达斡尔两族的由来、发展、迁徙记述尤详。对两族人民在各处定居建立的村落名称、住户姓氏
记录准确。所记人物,多为鄂温克、达斡尔两族中“为国宣劳著迹史册者”,即清太宗至光绪
时期的名将,他们为反抗沙俄入侵,平定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分子叛乱,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
了贡献,但是他们也有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白莲教起义等罪恶活动。

该志书由辽海书社印行,为32开114页线装铅印本。讷河县志办公室、县档案馆存有复印
本。

中华民国《讷河县志》,为民国20年(1931年)县长崔福坤纂修。“自民国二十年三月起,
迄十二月底止,计期仅十个月,而全书告成。”计6册12卷,细目为:甲卷地理、建置、交通;
乙卷吏治;丙卷财赋;丁卷教育、外交、武备;戊卷人物、实业、礼俗、己卷文艺。此志虽仓
促编成,但较前志为详,附有地图、照片、表格。重视资料收集,列目较细,该志书例言中说:
“是编于清初以前事迹,采自《山海经》;《辽史》、《元史》、《明史》、《大金国志》、
《大清会典》、《满汉名臣传》、《龙沙记略》、《卜奎记略》、《满洲源流考》、《黑龙江
外纪》、《呼兰府志》、《黑龙江述略》、《黑水先民传》、《八旗通史》,民国以前兼采《
东华录九通考》、《绥化县志》、《宾县县志》及八旗旧档案、私家名著。”“黑龙江荒缴初
辟旧无省志而各书又皆略而不详,此编考诸记载者十之二三,得之士绅传说者十之三四,实地
调查者十之四五。”由此可见其一斑。在实业志细目中有农业、林业、商业、工业、渔业、矿
产、物产等。经济活动,记述较多。对近代诸多设施,如铁路铺设,公路修建,铁桥架设,电
话、电灯的安装等,叙述较为详尽,反映了县内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人物志中的“官迹事功”,
亦多抄自前志,并增添“义行”、“节烈”等宣扬封建礼教等内容。志序有9篇之多,为万福
麟、马占山等黑龙江省军政要员及县内官吏所作,除叙述修志重要及编修过程,多为溢美县长
崔福坤之词。

该志书由双城县精益书局印行,为长32开简页线装364页铅印本,现存北京、哈尔滨、齐
齐哈尔等21个大型图书馆和县内档案馆。讷河县县志办等单位存有复印本。

伪满洲国《讷河县志》,伪康德9年(1942年)由伪县长崔培基纂修。主要记述1932年至1942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讷河县期间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全书一册,辟地理、建置、
交通、政治、财赋、教育、司法、武备、人物、实业、文艺等1 2章。所录事迹,伪满前多采
自民国时期的旧志,逾伪满洲国建立后则采自县内之案卷。沿革部分抄诸前志,种族一节所记
独详。至于其中仙堂郁李、宝塔安魂、龙庙灵应、九井神泉等所谓“讷河八景”,纯系牵强附
会,生拼硬凑,令人作呕。但其作为讷河县在日伪统治时期仅存的一部志书,有着重要的历史
资料价值。

综上几部旧县志,除共同具有比较珍贵的史料价值外,《布特哈志略》较为简要,对各族
人民渔猎、垦荒、定居建村、固守边疆均有记载。民国时期县志对县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以
及山川气候,物资风俗等各个方面记载较详,为各级地方官员了解县内情况、资治借鉴的入门
向导书。而伪满时期的县志,荒谬之处甚多,其所列“有功人物”多系被我义勇军或抗联战士
击毙的反动分子,从中可窥知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爱国斗争,足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
豪感。有关山川、重要工程建设的记述,能鼓舞后人爱乡爱国的热情。体例上虽有图、表、照
等,但仍沿袭旧志,缺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