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铁锋区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东部。西起龙南、龙北街,与龙沙、建华区接界,东至乌
裕尔河下游及尾闾,与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相望,北邻富裕县和建华区,南与昂昂溪、
龙沙区接壤。境内平齐、齐北铁路线纵贯南北,“301”国道横穿东西,齐扎公路斜跨三乡。
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分局、齐齐哈尔火车站、齐齐哈尔公路客运站均座落区内,是黑龙
江省西部地区客运、货运重要枢纽,为本区横向联合,发展经济构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铁锋区地属中国东部第二沉降带,地层由西向东倾斜,厚度3200—3400米。地貌为松嫩冲
击平原的一部分,位于嫩江中游东部河漫滩和乌裕河西部河漫滩及扎龙湿地之间。气候属中温
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降水量415.5毫米,日照约2280小时,无霜期131.1天。
受地质构造和成矿条件的作用,地下藏有大量的亚粘土、白土子、河流石、江砂和型砂。水域
面积广阔,动植物丰富。鸟类有丹顶鹤等6种世界珍禽,其它鸟类150余种。鱼类主要有鲢、鲤、
鲫等80余种。野生动物有4大类200余种,盛产小叶樟、艾蒿、芍药、兰草、三棱草和芦苇等,
是铁锋区发展建材业、农业、畜牧业、副业和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铁锋区建置较晚。日本军队侵占齐齐哈尔后,为实现其殖民统治,于1938年7月1日设置东
区。解放后,齐齐哈尔市政府于1946年6月24日,将东区与龙华区合并,建立民主政权第四区
政府。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改称第六区人民政府、铁东区人民委员会。1958年,市人委以铁东
区为基础,将梅里斯农业区的一部分村屯划入,分立铁锋、和平、火车头人民公社(区)。1961
年,三公社合并为齐齐哈尔市铁锋人民公社(区)。“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建立临时机构齐市
铁锋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5月21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机构,建立铁锋区人民政府。1990年,
全区辖站前、南浦、通东、光荣、龙华、北局宅、曙光、东湖、新工地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铁
锋、边屯、扎龙等3个乡。全境总人口为294 558人,人口密度为406人/平方公里。境内除汉
族外,还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21个少数民族,总计12508人,约占全
区人口总数的4.25%。

  境内的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沦陷时期,日伪当局实行“产业统治”,铁路、
电力、粮食等重要行业均由日本人垄断。由于殖民经济的掠夺,迫使中国市民过着牛马不如的
亡国奴生活。解放初期,民主政府为解决市民就业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积极恢复铁路运输和
电厂发电,建立纺织、被服、火柴、卷烟等简易工厂,同时组织广大市民做军服、军鞋、纺线
织布、糊火柴盒等进行生产自救,基本解决了区域内2万余居民的穿衣吃饭问题。1953年,中
央及省、市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一五”期间,区域内迁入、兴建一批企业,逐渐形
成了中直、省直、市直国营企业并存的格局。1956年,除铁路、车辆厂、和平厂等中直企业外,
区内共有地方国营企业53家。这些企业在体制上实行条块双重领导,但人权、财权、物权均属
省市各厅、局,区委只按属地管理党的关系。

  区街工业始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年8月,首先办起铁锋翻砂厂,为
国营大企业车辆工厂生产轧瓦、轴箱盖和轴箱盒等零部件。之后,又办起了车辆修配厂、和平
服装厂等43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成倍增长。1962~1964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采取关、停、并、转企业,精减工人,扶持重点企业的措施,到1964年底调整
为20个区办工业,产值趋于稳定。1964年,站前、通东、龙华、南浦等街道办事处兴办街道企
业20余家。1971年,电力电容器厂、晶体管厂、有机玻璃厂、制钉厂、工艺美术厂、油漆厂和
油毡厂等12个企业上交市归口管理,至此,区街工业走入低谷。1978年,大力发展经济,相继
兴办了一批企业。1988年,区办工业有环保设备厂,第四砖厂等2家工厂,总产值79万元;街
道、居委会办工业43家,总产值1311万元。全区乡镇工业51家,企业人数为2936人,乡镇企业
总产值(不变价)2011万元。1990年,街道、居委会办工业40家,总产值1312万元。乡镇工业75
家,企业人数为2546人,总产值为2130万元。工业结构经过逐步调整,形成以建材、轻化、食
品、纺织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

  铁锋区的农业,解放前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解放以后,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铁锋区开展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成了土地的主人,
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翻身农民的辛勤努力,全区生产有较大的发展。1949年,粮食亩产
50.5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集体经济不断发展。1950年,随着南厂
北迁和新兴工业区的建立,全区人口迅猛增长,根据市委“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决定,于
1965年建成以农村公社为主体的蔬菜基地,为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做出了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纠正了“左”倾错误,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3概述年,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迅速发展,每年向市区供应大量菜、肉、乳、
禽、蛋、鱼等农副产品。1985年,扩大了保护地生产,坚持科学种田,使农业产量进一步提高。
春、夏、秋三菜年商品量达到3 658公斤,粮食总产量达183万公斤,大牲畜存栏4537头,比上
年增长2.9%,其中奶牛361头,产奶量62.5万公斤,比1984年翻了一番。收购芦苇8300吨,产
值达110万元,年产蔬菜3870.5万公斤。全区农业总收入175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7元。1990
年,农作物总产量分别为:粮豆类3153吨,经济作物1872吨,蔬菜31486吨。大牲畜存栏5525
头,生猪存栏3790头,羊存栏3039只。

  铁锋区的商业服务业,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全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迅猛发展起来。
1946年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市政府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生产”的政策,先后建起165
家个体商服业户。1956年,区委领导个体工商业者走合作道路,将165家个体工商业户合为旭
东、通东、新东、自建、光荣、俭朴、新工地、景新、庆胜、庆云、太平等副食品和蔬菜合作
商店;站前、人民、龙华、景新、南浦、铁东、通东、北局宅、光荣合作理发店;东盛轩、北
局宅、红旗、通东、光荣、主食加工部、庆红小吃部、大众等合作饮食店;4个煤木日杂合作
店。全区共有商服网点32个。同时,区域内逐渐形成了以联营商厦、百花园市场白鹤宾馆和站
前市场为中心的龙华路、站前广场商业繁华区。1985年,区属商服网点增到69个。经营品种由
1984年的65种,增加到71种。销售总额1093万元,实现利润20.1万元,第三产业也有较快的发
展,三产网点达146个,从业人员2434人。集市贸易繁荣活跃,站前农贸市场继续不断扩大代
营批发和自营批发业务,实现交易额600万元,比1984年增加了35.9%,交易范围达14个省的205
个市、县。1990年,全区商服业销售额达1343.3万元,实现利润40.9万元。

  铁锋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增长,均有不
同程度的发展。到1990年底,文化事业贯彻以文养文的方针,音像市场脱颖而出,有音像制品
经销单位23家,录像放映厅2家,闭路电视播放站3处,卫星地面接收站2处,丰富了全区人民
的文化生活。办学机制、教育结构已趋于合理和基本完善,有职业中学4所,教育部门办1所,
其它部门办3所,在校学生,高中2001人,初中104人,教职工284人,专任教师166人。普通中
学19所(教育部门办5所;其它部门办14所),高中在校学生1 808人,初中在校学生10.552人,
教职工1541人,专任教师1061人。小学57所,教育部门办30所,其它部门办27所,在校学生26748
人,教职工1496人,专任教师1184人。幼儿园31所,教育部门办1所,其它部门办10所,集体
办20所,在园幼儿6374人,教职工2711人。卫生事业,除铁路中心医院、铁路中心防疫站、车
辆厂职工医院、和平厂职工医院、齐市中医院、商业职工医院、齐市结核病防治院外,区属卫
生机构发展到30个,职工339人,卫生技术人员302人。

  铁锋区土地肥沃,草原辽阔,动植物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中央、
省、市直属企业众多,工农业生产潜力大,对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具有优
越条件。只要正确认识区情,从实际出发,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善于开发,勇于开拓,
一个繁荣、富庶的新铁锋定会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