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名述略第一节 街路巷道 1928年,黑龙江省当局由西向东开辟站基地、街基地,随之兴建一些建筑,形成了天齐庙
前街、龙华路、民安路。
1941年,街路以龙华路北侧向火车站方向发展,有景新街、中东街、富利街,龙华路南侧
很少有建筑。火车站前有大风路(站前大街),过铁路线向东有南浦路,北有通东路(中华东路)。
同时随铁路工人住房的兴建又有胡同的出现。据资料记载南局宅有民合胡同,铁道东(今通东
街道)有通东一至九胡同,同生一至六胡同。
1949年,从东盛街向东延伸形成中华大街,其北侧由西向东依次有自卫路、职工路、西太
平路、东太平路、劳动路(站前北大街),过了桥洞子有胜利路(中华东路)北侧有南北向的解放
街、利民街、复兴街、生产街。由正阳街向东,有北大马路(二马路、今龙沙路)由西向东又形
成天齐庙西街(今军校街南段)、平安北街、工校街、太顺街。龙华路南侧又增加了龙江路(今
和平西街)。民主西街、太顺街。
1950年至1956年,车辆厂、和平厂、木材厂、纺织厂等企业兴建了大批职工住宅又形成了
数以百计的巷道。
1981年起区政府配合市政府对所有街路巷道名称,进行大规模的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将
南北向道路统称为街,东西向道路统称为路,巷道统称为胡同。并对部分街巷名称予以更名,
新形成的无名街巷给予命名。1985年经市人大决议,市政府正式发文启用,使现行的街巷名称
成为具有法定意义的标准名称。
全区街巷经不断拓宽、维修,到1990年已形成东西向有建材路、厂北路、通北路、中华东
路、龙沙路、红旗路、永平路、龙华路、南曙路、南马路、红星路、南浦路、新工路、纺化路、
民航路;南北向有龙南街、龙北街、平安南街、平安北街、和平西街、景新街、木海街、站前
北大街、站前大街、先锋街、南站东街、警卫街、通南街、立建街、向晖北街、向晖南街、曙
光大街、南化街纵横交错,街路相通,街巷相连的交通网络。
区内街巷命名也有其特点。以地理特征和方位命名的,如位于火车站前的称站前大街,居
车辆厂门前的有厂前一路、厂前二路等。以美好吉祥意愿词汇命名的,如以龙字头命名的有龙
华路、龙南、龙北街,还有龙沙路等。以新字头命名的有新生、新民、新工等街巷。1945年后
又出现一些有时代色彩的名称,如光复街、胜利街等。区内以序数和派生关系命名的街巷较多。
如由通东路(中华东路)派生的有通东一胡同至九胡同,自建北路派生自建一胡同至十胡同等。
区域内的街巷管理是采取市、区、街(企业)三级管理体制,主干道归市管理,次干道归区
管理,巷道主要由街道办事处管理。
街(路)巷(胡同)名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