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聚居屯落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在今本区境内建起一些汉族聚落,有四家子、炮台屯、胡家屯(今胡
屯)、边家屯(今边屯)等,蒙古族人建的聚落有喀尔沁(今克钦)、喀拉玛(今哈拉玛)、察哈诺
勒屯(今查罕诺尔)、喀尔乌苏屯(今哈拉乌苏)、翁海诸屯。
民国期间,由于大规模垦荒、移民和兴修铁路,人口大量增长,又建起一些聚居地。沦陷
阶段,广大人民身受殖民统治,经济得不到发展,很少形成新的村屯。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新建的大型国营农牧渔场和企事业单位兴办的农场,其场部、分场的
设立,也形成一批新的聚落。如齐齐哈尔种畜场、克钦湖渔场、苇渔场、车辆厂农场等。
本区聚落名称命名特点是:在屯落中以首居者姓氏、绰号及其职业地位命名者占相当大的
比例。如边屯、胡屯、樊屯、卢屯、赵凯、黄匠屯等。以首居户数命名的也有,如四家子、东
三家子。借地形和方位命名的有,查罕诺尔(白色湖泊)、哈拉乌苏(黑水)、扎龙(圈羊的地方),
还有东河等。
另外,由于人们追求地名含义的美化,逐渐使一些地名向音、义都比较新颖,具有某种意
愿方向发展。如双图屯,原名松吉图,俗称双兔,后雅化为双图。又由于“客民北上”“五方
杂处”,对居住的地名“各以汉族土呼之称随意指目”,以及人们平时口头流传地名习惯于简
化,久而久之使少数民族语地名,难以窥其原貌了。如长沟,原名察汉沟,唱罕沟,快速读成
“长沟”了。再由于汉字有很多是一音多字,一字多音,在译写少数民族语地名时随意性很大。
如札隆演变成扎龙,没有什么龙从天上掉下来一样,都是译写变化,不能望文生义。
宛屯 距铁锋乡政府东2公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形成,首居者为戚姓。聚落呈方
形,面积0.6平方公里。鹤乡公路经此。
卢屯 距铁锋乡政府东5公里。明万历三十年(1603年)形成,以首居者姓氏得名。聚落呈
正方形,面积0.8平方公里。鹤乡公路经此。
四家子 距铁锋乡政府东北2公里。清顺治十七年(1661年)形成,有4户居此而得名。聚落
呈方形,面积1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四家子。
胡屯 距铁锋乡政府东北7公里。清康熙二年(1663年)形成,以首居者姓氏得名。曾名胡
堡、胡家屯。聚落呈长方形,面积1平方公里。
炮台屯 距铁锋乡政府西南2公里。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聚落与城区相连,呈长方形,
面积0.8平方公里。
樊屯 距铁锋乡政府南4.5公里。清康熙三年(1664年)形成,以首居者姓氏得名。聚落呈
长方形,面积0.6平方公里。
东大沟 距铁锋乡政府东南4.8公里。1956年建,聚落呈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
边屯 距城区东0.5公里。清雍正九年(1731年)形成,以首居者姓氏得名。聚落呈长方形,
面积1.3平方公里。鹤乡公路经此。边屯乡人民政府驻地。
哈拉玛 距边屯乡政府西南6.7公里。清乾隆元年(1736年)形成。“哈拉玛”蒙古语“马”
之意。聚落呈方形,面积0.4公里。
查罕诺尔 距边屯乡政府西南5公里。清乾隆元年(1736年)形成,因地形得名。清同治三
年(1864年)称察哈诺勒屯。“查罕诺尔”为蒙古语“白色湖泊”之意。聚落呈方形,面积0.5
平方公里。
克钦屯 距边屯乡政府东14.7公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首居者名字得名,称克勤
屯,后转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3平方公里。
芍药岗子 距边屯乡政府东16公里。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称东碱房子,1942年因岗上
开满了芍药花而得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隶属克钦村。
苇渔场屯 距边屯乡政府东南7公里。1973年以场名称屯。聚落呈圆形,面积0.3平方公里。
东官地 距边屯乡政府南6公里。清康熙二年(1663年)称官马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始称今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1平方公里。
长沟 距边屯乡政府东南6.3公里。清康熙二年(1663年)称查汉沟,1932年改今名。聚落
呈圆形,面积0.4平方公里。
东三家子 距边屯乡政府西南3.4公里。清同治九年(1870年),因首居者有3家且居齐齐哈
尔东故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
扎龙屯 距城区东南28公里。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形成。“扎龙”为蒙古语“圈羊的
地方”。聚落呈梯形,面积0.8平方公里。国家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扎龙乡人民政府均驻此
地。
哈拉乌苏 距扎龙乡政府北3.5公里。清乾隆元年(1736年)形成。“哈拉乌苏”为蒙古语
“黑水”之意,聚落沿鹤乡公路两侧分布,呈长方形,面积0.5平方公里。
翁海 距扎龙乡政府东北5.5公里。清乾隆二年(1737年)形成,因地势得名。聚落呈长方
形,面积0.7平方公里。
塘土岗子 距扎龙乡政府东11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塘头岗子,以地形得名。聚落
呈圆形,面积0.2平方公里。
吐木柯 距扎龙乡政府东南5.5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图布勒屯,后译写为特木根
屯、特穆格尔、吐木克、吐木柯。聚落呈椭圆形,面积0.2平方公里。
赵凯 屯距扎龙乡政府东南12.5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形成,以首居者姓得名。
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1平方公里。
大吹巴 距扎龙乡政府东南11公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称大图依布勒屯,清光绪十六年
(1890年)称大推普尔屯,1932年音转大推巴、大吹巴。聚落呈圆形。隶属赵凯村。
村、屯名称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