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构成 一、民族
清康熙年间,满族、蒙古族是本区世居民族。1928年,黑龙江省当局于本区修齐克铁路,
大量汉族、回族等流入本区定居,充当民工或经商。1950年随沈阳皇姑屯车辆厂、一二七厂迁
入,又有大批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翰尔族迁入,以后又随大学毕业分配、
军队转业,有一些壮族、土家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流入。1990年全
区已有22个民族。
1982年、1990年铁锋区各民族人口数
满族村 清康熙年间,黑龙江将军衙门由墨尔根移住齐齐哈尔城,满八旗兵民随之迁入,
是本区世居民族之一。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满族唐氏家族后代子孙居于东官屯。康熙三十
八年(1699年),满族胡氏后裔分布于胡家屯、哈拉乌苏、扎龙屯等地。后集居于扎龙、赵凯。
1990年,该村屯满族人口已发展到1010人。是年8月,为尽快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和
各项事业,经市政府批准分别成立扎龙、赵凯满族村。
二、性别
人口性比例的变化,受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性别差异的制约。本区人口性别构成的特
点是,从1928年兴修铁路时,流人的大量民工多数为男性,少数为女性,1946年全区有中国人
21021人,其中男性11134人占总数的53%,女性9887人,占总数的47%,性比例为113.1。
1950年后,沈阳皇姑屯车辆厂、一二七厂迁入,以及地方国营企业陆续竣工投产,职工人数增
加,人口性比例(以女性为100)表现偏高,大批职工家属迁入后,人口性比例才逐渐接近正常
值(100—107)。
全区人口性别比例
三、年龄
1946年,本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7.1%,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为
4.2%,年龄中位数为15岁。
1990年,本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21.3%,比1964年下降了25.8个百分点。65岁
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为7.6,比1964年上升3.4个百分点。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4岁,比1964年上移
9岁,意味着本区人口向老龄化发展。
全区年龄构成表
全区人口年龄中位数表
四、职业
1982年,全区从事体力劳动的在业人口101324人,占从事各种职业的全部在业人口的78.3%;
从事脑力劳动业人口28012人,占从事各种职业的全部在业人口的21.7%。全区在业人口129336
人,占总人口的53.3%,人15在业率高于全市(49.68%)水平。
1990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在业人口118204人,占从事各种职业的全部在业人15的75.4%;
从事脑力劳动者38633人,占从事各种职业的全部在业人15的24.6%。全区在业人口156873人,
占总人口53.2%,比1982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铁锋区在业人口职业分类表
五、文化
1982年,铁锋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92526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79%。其中大学文
化程度4207人,占2.2%,高中文化程度48815人,占25.4%,初中文化程度77692人,占40%,
小学文化程度61812人,占32%。
1990年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41305人,占全区总人数的82%。其中大学文化程度12521
人,占28.1%,高中文化程度67920人,占28%,初中文化程度99057人,占41%,小学文化
程度61807人,占26%。
1982、1990年铁锋区六岁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