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
第二编 自然地理编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
铁锋区处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松辽盆地西北部的西部斜坡地区。西以嫩江大断裂为界,
整个地块分布在嫩江平原与大兴安岭褶皱带的接壤带上。地层自西向东倾斜,形成平缓的大单
斜构造,倾角一般为1—2°,称为西部斜坡区。
中生代末期,受燕山地壳运动的影响,侏罗纪时期,盆地构造形变,以断裂活动为主并伴
有岩浆活动,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展布的断陷与隆起,在断陷盆地中,堆积了兴安岭群大山岩
系和上部的砂泥岩含水沉积。其后白垩纪时期,铁锋区大幅度沉降,形成了松嫩大湖盆。在西
部斜坡相继堆积了数千米厚的松花江群含油岩系,在其后又堆积了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
一、地层
1、中生代
【侏罗纪】 其岩性为杂色砾岩,砂砾岩,黑灰、灰色粉沙岩,黑灰色泥岩,夹灰质泥岩
及劣质薄煤层,区内控制厚度大于247米,根据物探地震资料,厚度均达1800米。
【白垩纪】 泉头组,其岩性主要由红色泥质岩与灰白色、灰色沙质岩互层组成,底部以
紫红色砾岩为主,自下而上分为4段,厚度280—614.50米。本组与侏罗纪为不整合接触。
青山口组,其岩性上部为灰、灰绿色泥岩,泥质粉沙岩,夹紫红色泥岩与泥质砂岩、细沙
岩互层。自下而上分为3段,厚度为260米,富含生物化石,产瓣鳃类、介形类、叶肢介化石,
与下伏地层泉头组整合接触。
姚家组,岩性为灰白、灰绿色砂质岩与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互层,全组共分3段,地层厚
度为100—120米,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嫩江组,岩性为黑色、灰绿色泥岩为主,并与砂质岩呈互层,中下部夹薄层劣质油页岩,
本组自下而上分为4段,厚度300—534.50米,产瓣鳃类、介形类、叶肢介等化石,与下伏姚
家组为整合接触。
四方台组,其岩性为棕红色、棕紫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色、灰棕色砂岩,层内普遍含钙
质及钙质结核,厚度一般为40—80米,与下伏嫩江组为不整合接触,产介形类化石。
明水组,其岩性上部为砖红色、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黑灰、灰绿色泥岩、砂岩和薄层
砂砾岩,含钙质及钙质结核,下部为黑色泥岩,为区域对比标志层。此组与下伏四方台组为整
合接触。
2、新生代
【新生代第三纪】 依安组,本组地层上部为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绿、黄绿色和灰
白色砂岩、砂砾岩,含薄层炭质、泥岩及褐煤薄层,中部以灰绿、灰色泥岩为主,夹灰白、黄
绿色砂岩,含薄层碳质泥岩,底部由灰白色砂岩、黑色泥岩、灰绿色杂色泥岩组成。本组上部
含阔叶植物化石。地层厚度变化在17—260米之间,与下伏明水组是不整合接触。
大安组,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及灰绿色、灰白色细粒砂岩,厚度在0—35米,与
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泰康组,其岩性主要由黄绿色、灰绿色、灰白色砂岩及砂砾岩夹粘土层组成,厚度在30—123
米,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新生代第四纪】 铁锋区处于沉积下降、为巨厚新生代堆积物。厚度为160—190米,其
岩性属中下更新统。下更新统,以湖相堆积物为主,厚度17—40米。岩性为含砾中细沙、粘土
和亚粘土。中更新统,厚为70—85米,为湖相及间湖相交替沉积,由沙和含砾沙为主组成。上
更新统,以间湖相沉积为主,含砾粗沙为主。全新统,厚度较薄,分布不连续,岩性多为亚粘
土和沙土互层。
二、地震
由于地震的震源多在地壳浅部,铁锋区地壳上部又是第四纪疏松沉积层,刚性较弱,难以
积累较大的地应力,因此不易发生地震。即或与外地地震有涉及震级也较小1984年10月6日,
扎龙地区发生了一次2.4级地震,对其建筑物影响不大。
三、工程地质
铁锋地区是处于冲击平原地区。冲击平原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松嫩坳陷大湖
盆的基础上,经过白垩纪、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巨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的。白垩纪和第三纪
地层原约3300米,其上又覆盖了约140米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没有基岩露头,所有工程
建筑,都在第四纪的上部进行。因此,铁锋区工程地质结构比较单一和稳定,地下未发现溶岩
或其它岩穴,多数地区的地基承载力都在1.5公斤/平方厘米以上,因此本区的一般民用或工
程建筑,只要对地基进行一般性加固,即可满足安全的需要。但靠近旧河道和低洼地带,由于
地下水位较高(一般距地面约0.6—1米),雨季更高出地表而出现漏水现象,因而不适宜安排大
型工程建筑。如由于实际需要必须安排时,应采取排水增强地基耐水性和其它加固基础等措施。
对有微砂特别是处于饱和状态下的微砂、流砂地段,有淤泥地段地层不够稳定,不宜安排含有
重要结构的建筑物,如确属需要安排时,应有严格的排水和灌浆等加固基础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