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第二节 地貌
铁锋地区地貌属冲击平原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平均海拔为149.2米,最高
点157.6米,位于胡屯村东南二队养鸡场处;最低点海拔143.1米,位于龙泡南乌裕尔河堤上。
分布格局如下:
第一列是乌裕尔河谷地貌;它包括东南侧的芦苇沼泽和西侧的低漫滩两部分。
东南侧是乌尔河的尾闾地带,河道在这里弯弯曲曲,若断若续,注入双岗子东南的双汉潭
后,其水流则散漫于低洼地带,形成面积广阔连片的芦苇沼泽。广阔的芦苇沼泽中除有唐土岗
子、大吹巴、小吹巴、赵凯等几处凸出水面的岛状风积沙丘沙岗高地和东汉谭、西汉谭、联二
泡等明水湖泡外,其余均为多年浸水地带。
西北侧为乌裕河低浸漫滩地带。其范围东以乌裕尔河堤同芦苇沼泽相隔,西到库木台、东
官地、哈拉乌苏村、扎龙屯一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乌裕尔河堤筑成以前,一般洪
水即可淹没,芦苇广泛生长;堤坝修成以后,雨季才变为内涝积水地区,其它季节则较低湿,
因此芦苇逐渐被湿生和半旱生草类代替。
第二列是乌裕尔河埋藏一级阶地。其范围东界乌裕尔河低漫滩,西迄胡屯、卢屯一线以东。
此埋藏一级阶地原为乌裕尔河一级阶地,后因松嫩坳陷湖盆持续沉降,阶地之上,乃为第四纪
河湖沉积物和风积沙丘、沙垄所掩盖,阶地面貌全非,阶地坎也被充填而不复存在,形成北北
东向的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南部和北部多为沙丘、沙垄,东西两侧河流自然堤所掩覆的堆
积高地。此地势稍高,已由阶地演变成为乌裕尔河与嫩江的分水高地。
第三列为嫩江废弃旧河道槽形低洼地带,分布于乌裕尔河至嫩江分水高地和西侧四家子村、
曙光大街、先锋村、炮台村一线之间。由于旧河床、牛轭湖由北向南断续蜿蜒分布,地势低洼,
成为市区江东内涝灾害的严重地带;盐渍化颇重;旧河谷两岸,沙丘、沙垄顺谷对峙,风沙灾
害较烈。
铁锋地区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即便于机耕作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又便于交通线
路的构筑和城镇布局的规划设计。
铁锋地区的微地貌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的经营发展,建设制糖、榨油、
毛纺、乳品等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和鱼肉、蛋、乳、蔬菜等副食品基地提供了优越的地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