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第三编 经济编
第一章 农业
综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境内曾有农业小学堂农事试验场(天齐小学校后侧),分粮食、
蔬菜、油料、花卉等14个区域,总面积360亩。1911年,当局为发展农业,实行“自由垦边”
政策,到1930年境内已有耕地1 410亩。主要种植蔬菜、瓜果之类,除自食外大部分销售市常
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强占耕地,修建日本宿寮和铁路局宅,至此境内农业遭破坏。
解放后,炮台屯、东四家子、宛屯、卢屯、樊屯、十五里屯先后从龙东县划归四区(今铁
锋区)。1948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没收日本“开拓地”,平分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
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49年,粮食亩产由日伪时期的45公斤增至50.5公斤。
1950年,沈阳皇姑屯车辆厂、一二七厂迁入本区,人口猛增。为解决蔬菜供不应求的矛盾,
确定以菜为主的发展方向,1958年首次实现蔬菜生产自给有余。
1958年9月,建立以国营大企业为轴,城乡结合、政社合一的3个城市人民公社,由于“大
跃进”指导思想脱离实际,急躁冒进,贫富队拉平,无偿调拨生产队土地、劳力、物资的一平
二调和国营企业无偿支援农业,随之发生瞎指挥、浮夸风和高指标、高征购等错误,侵犯集体
和国家利益,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陷入困难境地。1961
年蔬菜平均亩产仅577公斤,粮豆平均亩产降到36.5公斤。
1965年8月,为贯彻市政府加快以蔬菜为中心的副食品基地建设,学习外地先进的种植技
术和引进推广优良品种。1971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集中力量抓菜、肉、蛋生产。1974年,
春、夏、秋“三菜”总产量达9100万斤,其中商品菜7100万斤,生猪存栏2519头,交售商品
猪2100头,蛋鸡存栏3.2万只,交售商品蛋12万斤。
1974年4月,边屯人民公社(边屯乡)划入本区,耕地面积随之扩大。1975年,区委、区革
委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进一步加强蔬菜、肉蛋生产基地建设,抓蔬菜生产“四化”建设,
即春菜大棚化、夏菜畦田化、秋菜水利化和蔬菜生产机械化建设。全区建立蔬菜育苗点31处,
千只鸡场、百头猪场25个。1983年,蔬菜、肉蛋生产明显提高,“三菜”总产量达87.5万斤,
其中商品量68.47万斤,生猪存栏1448头,交售商品猪1121头。蛋鸡存栏44万只,交售商品蛋
68万斤。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副食品,活跃了城乡市场。
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精神,区委在农村三级干部会议上号召广大社员“响应党中央的号
召,理直气壮地致富,要致富,会富”。全区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
制,取消农副产品统派统购制度,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全区计划经济逐年减少,形成副食品生
产集体、联户、个体一起驱动的形势。1990年,全区蔬菜育苗点1261个,种籽繁育中心2个,
10万斤以上蔬菜专业户600个,“三菜”总产量4362万公斤,其中商品量3410万公斤,大型养
猪场3个,生猪存栏5854头,出售商品猪3318头,商品鸡存栏14.5万只,生产商品蛋264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