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植业 铁锋区所辖的三个农业乡,均以种植业为主。铁锋乡地处近郊,距城市1—4公里,以种植
蔬菜为主;边屯乡和扎龙乡以种粮食作物为主,兼种少量蔬菜,用以自食。
一、蔬菜
1958年,全区种植面积14730亩,蔬菜总产量达5000万斤,实现了区内居民吃菜自给有余。
1959年后,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应以提高单产为中心,以近郊
为主,分区包干,确保自给”的方针,1962年经过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减少蔬菜种植面积。
1965年确定农业分社(今铁锋乡)为近郊蔬菜商品基地,从此,蔬菜种植面积稳定下来,产量、
商品量均恢复到1958年水平。到1975年种植蔬菜13740亩,平均亩产3446公斤,比1965年增加
128%,总产4735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171.6%,商品量3425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211%。
1980年后,近郊春、夏、秋三菜实现水利化、园田化。到1990年种植蔬菜面积达20001亩,
亩产2130公斤,总产为4262万公斤,商品量3 410万公斤,商品量达80%以上,比1985年增长7%。
1、种类蔬菜生产分春菜,夏菜,秋菜三大类。
【春菜】 1958年,春菜种类有:菠菜、生菜、香菜、小葱、小白菜、水萝卜、缓阳菠菜、
越冬土里捂菠菜等。1962年,蔬菜生产经调整后增加品种有油菜。到1978年有大叶菠菜,迎
春金早生甘兰等。1982年增加地膜覆白瓜,比往年提前上市20天。
【夏菜】 夏菜种植类主要有黄瓜、辣椒、芹菜、茄子、豆角、西葫芦、番茄、中甘兰。
1985年,推广的品种有多果线茄子、黑油线茄子、紫线茄子、粗线茄子、棒锤茄子、三四筋大
辣椒、小辣椒、光条水黄瓜、大八棱早黄瓜、大青条早黄瓜、桃柿子、摩雷33号茄子。
【秋菜】 秋菜品种,主要有白菜、萝卜、葱、矮瓜、白菜、萝卜、胡萝卜、日本萝卜等。
1989年,积极推广抗并高产优质品种,以唐山白菜、桦川牛心、翻心菜等为主要品种,适当搭
配矬四号白菜等品种。1990年,选种翘头青萝卜和秋葱、蒜等。
2、单产、总产 1965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1490亩,亩产1516公斤,总产1742.5万公斤。
随着农业技术不断提高,蔬菜单产、总产也不断增加。1975年,铁锋区蔬菜播种面积21893亩,
总产4043万公斤,亩产1846.7公斤,比1965年提高21.7%。1982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23109亩,
亩产1759公斤,总产4046万公斤。1986年播种面积19615亩,总产4286万公斤,亩产2185公斤,
分别比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高4.1%和2.9%,1990年播种面积19860亩,总产量4262万公斤,
亩产2146亩。
1976—1990年铁锋区蔬菜总产、单产、商品量一览表
3、种子 解放前,郊区农民种地,自己留种,互相串播,至使许多作物种子不纯,病虫
害严重,产量极低。
1958年,普及优良品种,试种早熟、高产、质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作物,采取“就地选
种,就地使用,大力繁殖,积极推广”的方针,组织良种供应,余缺调剂。1962年铁锋区农村
加强了种子田的管理,力争做到全部良种自给,并从和平良种场引进抗并高产、质佳的马铃薯
1号。1965年对引进的种籽进行了改良,以适应在当地种植。在宛屯一队,建立铁锋蔬菜良种
场,繁育的品种有大、小翻心长白菜、唐山菜、牡丹江1号、津研黄瓜2号、长春密刺、五缨水
萝卜和白鱼豆角,每年育种2万公斤。1976年铁锋公社良种场用“乙烯剂”,“化学杀雄”配
制龙丰1号黄瓜杂交品种一代。1980年以后,一些优良的蔬菜品种在全区得以推广。由于种蔬
菜都有优良品种,蔬菜产量连年提高,蔬菜市场供应有余,使得良种的引进、繁育、推广获得
成功,1980年从山东、辽宁科研所引进白菜良种牡丹江1号和佳白1号、2号,还引进了番茄新
品种,早粉2号、特罗皮克等。1981年种子田播种面积20亩,到1985年,全区蔬菜实现良种化。
其中甘兰实现杂优化,增产效果比较好,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自由购置种子增多,加上种
子开放经营,又出现种子混杂现象。
1950—1990年引进蔬菜品种一览表
4、肥料 解放前,铁锋菜地多为盐碱地,低洼易涝,蔬菜产量不稳。农民无力改良土壤,
施肥面积仅20%左右,亩施有机肥500公斤左右,化肥仅在日本开拓地上施用。
新中国成立后,结合平地改土,深翻地等,开始大量施用有机肥,施肥面积和亩施量逐年
增多。1956年首批试验,施用化肥(硫铵7)取得成功。1957年,开始积肥活动,以质论价,合
理计酬,调动了社员积肥积极性。同时,组织城粪下乡,以街道为单位,分区划片,菜社按划
给的厕所包掏包运,增加粪肥数量,蔬菜施肥面积增至60%左右。1958年,农村坚持“五有三
勤”(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粪坑、勤起、勤垫、勤打扫),常
年积肥,建立积肥队伍,灌绿肥,制草炭肥和颗粒肥,使施肥面积达100%,亩施肥量达1300
公斤,做到底肥、种肥、口肥和追肥相结合。黄瓜、白菜追施化肥2—4次。1959年大力推广化
肥与农家肥相结合,增加亩施肥量,达到1500公斤。为搞好积肥、造肥,全区城乡有20万人投
入积肥、造肥活动。通过捡、挖和扫等方法,积肥22亿公斤,菜地亩施肥达到2500公斤,比上
年同期增加一倍。1962年推广甘南县太平大队厕所下安缸加盖积攒人粪尿的积肥经验,并开展
养猪积肥。1965年,把常年积肥的专人、专车、专马固定下来,“五有三勤”建设得到加强,
扩大了肥源,蔬菜种植面积实现满肥,亩施农家肥达3000公斤。1971年采取了农家肥和化肥同
时施用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收成。1975年,为扩大肥源,增施有机肥,采用了常年积肥、高
温造肥、养猪积肥和城粪下乡等措施,扩大了肥源。1976年,有些生产队只重视积肥数量,忽
视质量,使有机肥的含量仅为2%。1977年贯彻“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方针,广开肥
源,充分利用城市人粪尿、垃圾和污水大搞高温造肥,注重质量,全区高温造肥达34650立方
米。1981年,贯彻市政府作出关于积造农家肥的七条规定,组织区乡干部深入基层贯彻落实。
1982年,区郊“五有三勤”建设进度加快,积肥造肥出现新局面。1986年,积造农家肥不仅重
数量,而且重质量,农家肥使用量迅速增加,施用农家肥10779吨。到1990年,施用农家肥
117040吨,亩施农家肥超万斤。
5、园田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为满足城市居民蔬菜的供应,
开始重视园田建设,进行了平地改土,兴修水利,改垄作为畦田,采取秋耕深翻,增施有机肥,
掺砂压碱,施煤灰渣子和草炭土,开排水沟与打井灌溉相结合等措施,促进了蔬菜生产园田化
的进程,提高了蔬菜产量。1953年推广了整地保墒,增施底肥的经验。至1956年春菜生产基本
实现了水利化和畦田化。1958年全区建立温室6间1250平方米。1959年根据春季气候异于往年,
旱象十分严重的实际情况,贯彻了“以水领先,水肥并举”的方针,全区大兴水利工程,共挖
掘土方36万多立方米,新建补建田间灌溉渠道22600延长米。1960年,又修建温室1万平方米。
在炮台屯南挖掘1000立方米,建水库1座,挖排水沟1条。1961年又进一步加强蔬菜田园化建设,
全区兴修小型水库4处,水泵站39处,完成水利工程土方11.7万立方米,为蔬菜灌溉提供了有
利条件。1968年蔬菜生产有了迅速发展,种小园田5000亩,收获各种蔬菜共17万公斤,新打电
机井12眼,实现了春夏菜生产水利化。1964—1965年,铁锋农业分社(今铁锋乡)以治旱、治涝
为中心,平地改土、打井、清挖排水干渠,全社平整菜地2400亩,打电机井25眼,修筑排水干
渠37.68公里,总土方近百万立方米,修筑茅渠近千条,掺砂压碱,改良土壤1 240亩,修建温
室12 600平方米,是1958年的10倍多。经过改良土壤的菜田一般增产50—80%。水利建设的加
强,基本上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1965年齐齐哈尔市东部治涝工程动工,胡屯自建了排水干
渠,全线交付使用,解除洼地内涝威胁。地下水位低,地温提高,畦田盐碱化程度减轻,给农
作物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各队改土增肥,施草炭、深松、灌水等方法,改造低产田1300
亩,到1974年共改良土壤2740亩,改造涝洼塘地近千亩,建成畦田化园田1400亩,把黄砂岗和
涝洼塘变成肥沃的园田化商品蔬菜基地。1975年铁锋公社电机井发展到213眼,到1990年电机
井发展到396眼,实现全部水浇地。
1975—1990年铁锋区蔬菜基地建设情况
6、栽培技术 解放前,蔬菜露天栽培,土井灌溉,同时有少量保护地栽培,早春蔬菜有
简易防风障、阳畦,冬季有少量温室。作物栽培方式。在清种的同时,蔬菜有少量复种,大白
菜与葱沟台套种。
新中国成立后,以清种为主,兼有密植、混种、复种、间种、套种,保护地栽培面积由少
到多,发展很快。
【密植】 1958年采取缩垄增行,菜田一般垄50cm,改变了原80cm大垄稀植浪费地力的现
象。缩垄后,茄子、辣椒每亩由过去2000株增至2600株,牛心菜由过去每亩1000株增至2330
株。1964年学习北京蔬菜合理密植的经验,农村干部和社员改进栽培技术,随着水肥条件的改
变,适当增加种植密度。1965年,铁锋人民公社前进生产大队黄瓜一埯双株,合理密植,结果
平均亩产3500公斤,比过去一埯单株增产40%。秋白菜采取小垄栽培法,亩得苗由2500株至
3800株,单产提高一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合理密植曾一度中断。1971年以后,合理密植
逐步恢复,凡水肥好的地块,坚持合理密植的普遍增产。1985年土地承包到户后,大部分菜农
都坚持了合理密植栽培法,到1990年,合理密植比较普遍。
【混种】 1955年农民对混种认识提高,在菜田马铃薯带南瓜进行了混种试验,取得了较
好的收成。1957年,马铃薯与角瓜和南瓜混种面积达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0%,凡地板好、施
肥多、整地细、适时播种、管理及时的,均获得高产。1958年后,作物密植面积增加,混种面
积减少,只有社员在部分自留地上,有部分混种,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90年。
【复种】 1956年,市郊春菜倒茬定植夏菜和秋白菜等。1958年后,随着蔬菜播种面积的
扩大,复种面积逐渐增多。1968年,铁锋农业分社技术推广站,开展了春菜复种秋白菜的实验,
获得了成功。为增加蔬菜复种指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开辟了新途径。1965年,蔬菜复种
面积由原来的8%上升到15.3%。1967年,春菜复种白菜,夏菜复种越冬根子菜,部分地块采
取秋白菜育苗栽培的措施,实现了春、夏、秋三茬复种100%。1971年铁锋公社前进大队24亩
伏葱种秋白菜,实现亩产8436.5公斤,宛屯四队17亩白瓜复种秋白菜亩产达7891.5公斤。1973
年春,白菜复种翻心菜、伏葱,芹菜复种大翻心和牛心菜,春菠菜复种大辣椒等,到1977年,
全区复种面积5485亩,使这些菜田成为高产地块。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蔬菜复种的
面积扩大到6832.3亩,并延续到1990年。
【套种】 1958年开始,蔬菜套种菜有小白菜、水萝卜畦更套种,大白菜与葱垄台沟套种
等。1964年后,增加有茄子、青椒与小白菜垄、沟套种。到1968年,菜田曾有畦种早甘兰套种
油菜,大棚黄瓜套种小白菜、香菜、早甘兰等,均比较常见。
【保护地生产】 1958年,温室生产面积达1280平方米,产量3375公斤,品种有黄瓜、青
葱、韭菜、芹菜、水萝卜、小白菜等。1960年生产鲜菜有番茄、油菜、豆角、豌豆等。1971年
温室增加到11460平方米,其中新建温室3395平方米,生产鲜菜4648公斤。1972年,大棚17.3
亩,种植黄瓜、韭菜;中棚18.7亩,种植韭菜、元葱、菠菜、白瓜;温室2.09亩,种植黄瓜;
立壕1.2亩,种植黄瓜等品种均获得较好收成,供应城市,冬季能吃到本地产鲜菜。1974年,
新建大棚12个,面积79.6亩,蔬菜总产量355200公斤,亩产4468.5公斤,总产比上年增长99.9%。
1978年推广立壕面积10500平方米。1981年全区推广立壕面积74.5亩,覆盖的有黄瓜14亩,白
瓜45.5亩,豆角15亩。到1985年,地膜覆盖1339亩,比1981年增长74倍多。到1990年地膜覆盖
面积1817亩,比1985年增长36%,同时,推广营养钵育苗50万个,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和壮苗
率。推广茄子护根剂200亩,蔬菜根外追肥400亩,推广大棚黄瓜早期密植20亩,均收到了较好
的成果。
7、防病措施 解放前,曾发生过黄瓜、茄子炭疽病,辣椒落叶病,白菜软腐病等。由于
当时缺少农药,防病措施不力,严重影响蔬菜产量。
解放后,蔬菜病虫害随着农时季节变化,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
视植物保护,对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建立防治组织,加强领导,1950年成
立了区病虫害防治委员会,检查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逐级报告制度,举办学习班。1957
年,各社队先后建立了种子消毒站。其次,经常深入田间,摸清病虫害情况。蔬菜病害有黄瓜
炭疽病、辣椒落叶病、白菜软腐病;害虫主要有蚜虫、粘虫、螟虫、芽青虫、甘兰夜盗虫、茄
子红蜘蛛等。再次,针对上述病虫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整治措施。用药物拌种,防治
地虫,出苗后喷洒药物,撒药灭虫,用硫酸铜液防治黄瓜炭疽病,用DT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
角斑,用瑞毒霉、尼霉灵防治黄瓜霜霉病,用6%可湿性六六粉防治甘兰菜青虫和蚜虫,用烟
梗石炭土法配制药剂,防治蚜虫。在夏秋菜中,防治病虫害收到良好效果。
8、商品量 民国时期,铁锋区郊炮台屯农民开始种菜,兼种粮食作物,蔬菜产量较低,
商品量较少。
解放后,铁锋城郊蔬菜种植面积发展不快。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出现了生产满足不了人民
生活需要的矛盾,有些蔬菜品种供应呈时断时续现象。1956年后,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8274
亩。1959年全区抓农田基本建设,增强生产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单产、总产,蔬菜商品
量逐年增加,到1958年蔬菜商品量由1952年的1050万公斤,上升到1435万公斤,基本上满足了
城乡人民蔬菜需要。1971年后,蔬菜商品量实现了分区自给有余。
1976—1990年铁锋区蔬菜商品量一览表
单位:万公斤
二、粮食、经济作物
1、种类铁锋区农村粮食作物沿用传统品种,大面积种玉米、谷子、大豆、高梁,品种杂,
产量低。至1958年,和平人民公社(区)种植水稻3945亩,小麦6225亩,大面积种植玉米、谷子、
高粱、养麦、燕麦、糜子等,经济作物有线麻7.5亩,甜菜585亩,向日葵30亩,瓜类945亩,
1959年又增种花生60亩。随着人民生活的需要,从1960年后,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不断扩大。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生产发展缓慢。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
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
1970年8月,在传达贯彻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后,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开始回升。
197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23 465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品种,以及经济作物。
1978—1981年,边屯公社在东河、石家店一带引乌裕尔河水开发种植水稻7000亩,因土质脊薄
及缺乏科学技术和种植水稻经验,于1982年停种。1988年,边屯乡三家子村用六支干水灌溉,
开发月牙泡撂荒地试种水稻600亩,获得成功。在三家子村带动下,1989年边屯乡东河村和扎
龙乡扎龙村、吐木柯村等都试种水稻,边屯乡东官地村引用六支干水“旱地改水田”种水稻900
亩,获丰收。至1990年全区种植水稻3100亩,粮食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9060亩,粮食作物
主要有大豆、玉米、谷子、高粱、小麦、绿豆等,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甜菜、西瓜、香瓜等。
2、单产、总产 解放前,由于耕作粗放,土地脊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产量较低。
新中国成立后,市、区人民政府重视粮食生产,通过改良土壤,增施肥料,引进优良品种
等措施,粮食产量逐步增加。1953年全区仅有铁锋乡一个乡,播种小麦2 048亩,总产量121886
公斤,亩产60公斤。1969年粮食播种面积1 500亩,平均亩产59公斤,总产8.8万公斤。“文化
大革命”十年中,粮食生产发展缓慢,1974年边屯公社由郊区划归铁锋区管辖,粮食播种
面积增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21015亩,总产212万公斤,单产101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86年,粮食作
物播种面积19 485亩,单产88.8公斤,总产为173万公斤。1990年,粮食播种面积17774亩,
单产达136公斤,总产量达242万公斤,粮食单产、总产量均比承包前有很大提高。
1974—1990年粮食、经济作物单产、总产一览表
3、耕作制度 民国初期,调茬和穰扣搭配日趋合理。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以穰为主,穰
扣结合,大垄稀植的耕作制度。1952年后,随着新式农具的推广,出现垄作与平作相结合。
1953年,学习肇源县“整地保墒,增施底肥,间距宽播,间苗保苗”新耕作方法,粗放耕作逐
步淘汰。1956年,旱地作物采用垄平结合耕作制。1958年至1959年“大跃进”期间,由于未从
实际出发,盲目推广深翻,破坏了耕层,造成减产。1960—1962年,耕作制度以固定地块的精
耕细作为主,与轮耕地块多种多收相结合,以垄作为基础,以墒保苗,合理调茬,轮施底肥,
以及扣、穰、挤、翻、豁为内容的稳产保收的办法,收到了抗旱保苗增产的良好效果。1971年,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增加。到197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1978年实行深耕作法,粮食
作物获得丰收。同时,为克服间种不便换茬的弊病,小麦与大豆、玉米等作物,清种面积增加,
恢复轮作。1980年后,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增加。1983年机耕作物面积达17750亩。1983年,
土地承包到户后,基本坚持旱田穰扣交替轮作法,水田连作。到1988年恢复水稻种植,水田在
整地的基础上,撒播、育苗插秧结合,延续到1990年。
4、种子 解放前,铁锋区广大农民种地,自己留种,相互串换,致使许多作物种子不纯,
病虫害严重,产量低。1937年,引入大豆满仓金和小麦、高粱等作物优良品种。取得一定增产
效果。解放初期,品种已混杂,增产效果不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市、区政府组织科技人员通过试验,繁育推广大量优良品种,1955年,推
广了由美国引进的“麦粒多”小麦种和“狩白毛”水稻种,并引进了“青蹦子”、台湾花瓜
(西瓜)等种子。实现合作,认真贯彻了国务院提出“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
的调剂”的方针,1963年,从和平良种场引进了马铃薯“克斯”1号新品种。1970年边屯公社
新组建了三家子大队良种场,自繁、自育粮食作物优良品种。1974年,推广小麦克旱2号、克
旱6号、7号,水稻有合江14号、16号,玉米有嫩单1号。1980年推广大豆嫩丰6、10、11、12号,
高粱有嫩杂25号、玉米有嫩单4、5、6号,小麦有克旱8、9号、克丰4号、克涝4号,谷子有嫩
选9、10、11号。1990年推广了水稻良种合江21、22、23号,获得了丰收。
1940—1990年铁锋区引进粮食作物一览表
5、肥料 解放前,区郊耕地多为盐碱地,粘质土,低洼易涝,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施肥
面积极少,农家肥基本施用在菜地,粮食、经济作物很少施用,更没有化肥施用。
新中国成立后,区郊农民开始改良土壤,施肥面积和亩施肥量逐年增多,1958年达到500
公斤,比1951年增长150%,施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同时粮食作物开始施用化肥。1960
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作物施肥量和施肥面积均有所下降。1968年农村开展了大搞积肥、
造肥活动,通过城市粪肥下乡活动,农家肥的数量有所增加,亩施肥量达到600公斤。各生产
队固定专人专马专车进城积肥,并在城郊空地建立常年积肥点,坚持不懈。1973年,学习林甸
爱国二队高温造肥经验,成立了高温造肥专业队伍,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3年土地承包到
户,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采取了农家肥和化肥同时施用的方法,由于施用化肥过多造成土地
板结,到1990年开始重视农家肥的施用。
6、技术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市郊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改进了传统耕作技术,
推广秋翻,两铲两趟或三铲三趟,中耕管理新技术。1955年开始推广赛力散、六六六、滴滴涕
剂拌种及清水洗种等新技术,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粮食作物产量明显提高。1956年由试验到
推广玉米一埯双株所栽培技术,比一埯单株增产30%。1957年,推广密植平播小麦,缩垄增行
新耕作技术,比垄作增产20%。
1959—1961年,农业栽培技术和新品种应用处于徘徊状态。1962年经过调整,农业科技推
广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小麦生产上推广了“灌水增产”新技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期间,农业科技推广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后,普遍推广“深松”耕作法。1980年全国科技大
会后,机械播种,良种使用,得到广泛推广。玉米深松施肥,座水埯种,小麦水灌,三叶期压
青苗,分蘖期追肥等普遍应用。1982年,推广玉米“腐质酸钠”浸种,及早疏苗,早定苗,隔
行去雄,促早熟技术。1983年,全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新技术在农村迅速推广应用。
保护地葡萄栽培和大棚葡萄、营养袋育苗新技术开始向农户推广。1984年,小麦化学除草13亩,
大豆化学除草80亩,谷子宽播1000亩,玉米间作200亩,大豆根瘤示范6亩。1985年西瓜推广杂
优化新技术和新品种新红宝、齐红,推广粮食药剂拌种,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7、灌溉 1957年,区内没有大型水利工程设施。菜农为浇灌菜地打了大口土井75眼,提
水工具主要是马拉解放式水车和手摇辘轱,每眼土井可浇地30亩左右。
1958年开始打电机井,至年末全区共打10眼电机井。1959年,苦战100天,打电机井240眼。
1966年市政府决定由地方财政投资和生产队自筹资金相结合,并组织城市企业支援农业,新
打电机井52眼,1980年电机井发展到310眼,1990年发展到396眼,并有2寸小井84眼,可浇灌
菜田18250亩,菜田水浇地达到100%;浇灌粮田6 900亩,占粮田总面积的25%。
1971年,市革委会为解决江东干旱问题,组织全市力量,实施江东灌溉乌双引嫩六支工程,
此干渠渠道宽30米,高26米,水深1.6米,引水流量为17.2米/秒,流经铁锋区境内铁锋、边屯、
扎龙三乡地段总长17公里,设有渡槽一处,支渠9条,1980年5月通水,浇灌稻田3000亩,旱田
6000亩,草原4 000亩,并为精养渔池6 500亩提供了水源。
1974—1976年,边屯公社修筑15支渠,16支渠、17支渠、18支渠共16公里,引嫩六支干水
可浇灌稻田2 000亩,草原3 000亩。
1977年,为了开发利用东部乌裕尔河水利资源和东部地区苇塘、草原的大好资源,组织动
员11个生产大队,出动400多名劳动力和5台链轨拖拉机及大量车力畜力开赴东河建泵站,修水
渠,开稻田,经三年苦干,于1979年7月修成引水主干线20公里,排水干线16公里,修建泵站4
处(联合泵站、东河泵站、克软泵站和长沟泵站)。1979年至1980年,开发水田7000亩。
1980年5月,建成铁锋公社四家子大队喷灌点1处,可浇田200亩。1982年铁锋良种场修建1
处固定式喷灌工程,浇灌面积达334亩。1984年2月,宛屯二队新建管移式喷灌工程,浇地达
300亩。
8、排涝 齐齐哈尔市农村有江西、江东两大涝区。铁锋区的三个乡土地草原属于江东涝区
范围。1968年,市政府组织建设克钦排干和翁海排干工程,长达20公里,解决了雨季排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