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畜牧业

第四节 畜牧业



 
  一、种类

  铁锋区饲养家畜有马、牛、骡、驴、猪、羊等,饲养家禽有鸡、鸭、鹅等,其他种类有兔、
貉、鼠麝等。

  二、繁殖、改良

  清末,铁锋区有少量马、牛,其繁殖主要以本地品种自繁为主,品种优劣,数量多少,均
任其自然。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1962年铁锋公社、边屯公社先后建立起种马站,
开始推广马匹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马匹改良。当时主要选用苏力挽(重型)、卡巴金(轻型)纯种
马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对全区马匹改良,繁殖起到推动作用。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期,
后因强调农村重点发展机械化,代替畜力生产,使种马站解体,因而马匹繁殖又恢复到当地马
交配繁殖的老办法。

  1975年铁锋区开始黄牛改良工作,首先选择边屯公社翁海大队为试点,成立翁海大队畜牧
站,集中了30头母牛作母本,采用利本赞、西门达尔、夏洛来肉牛精液作父本,进行人工授精,
开展肉牛冷冻精液配种试验,受胎率达76%,因后代牛体型大,饲料消耗高,成牛产奶量低等
缺点而未推广开。1977年,使用黑白花奶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取得较好效果,经改良后
的黄牛,躯体健壮,肌肉、乳房发达,成为乳、肉兼用型的黑白花牛。

  1980年,全区黄牛改良工作,全面铺开,边屯乡成为黄牛改良基地乡,乡成立配种站,村
成立配种点,为黄牛改良提供服务。到1990年,全区有配种站3处,配种点7处,配种员10名,
黄牛改良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到1990年,全区共有大牲畜11803头(匹),其中有马2383匹,奶
牛3231头,肉牛6189头,此外还有猪5854头,羊3242头。

  三、疫病防治

  1946年,由于牲畜饲养方法原始,家畜家禽棚舍简陋,卫生条件差,使得疫情普遍流行。
马的疫病主要是炭疽和鼻疽,牛的疫病主要是炭疽和牛瘟,猪发生霍乱和猪瘟,鸡常发生鸡瘟。
因缺医少药,只能任疫病泛滥,造成畜禽大量死亡,损失巨大。

  1956年,牲畜疫病仍时有发生,其中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牛羊口蹄疫等几种疾病,曾
一度猖獗。1960年,成立铁锋家畜疫病防治站,1964年,成立边屯兽医院,此后兽医机构趋于
健全,防疫人员逐年增多。同时,积极贯彻“防重予治,养防结合”的方针,对家畜实行定期
检查,注射防疫疫苗,根据家畜疫病发生规律,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兽医及防治人员深入农村、
街道巡回检查,免疫注射,区、乡兽医院及村兽医所或个体兽医,走村串户,对畜禽疫病给予
适时治疗,使畜禽疫病逐步得到控制。

  四、饲养管理

  铁锋区不断完善区、社饲养业管理机构,先后在农业局设专职畜牧管理干部,铁锋公社、
边屯公社先后设防疫站、兽医院,还设检疫站,各村配有兽医,为牧民发展饲养业生产服务。

  在饲养管理上采取了多种形式,从1949年至1952年为个人饲养管理,1952年至1954年个体
饲养与集体饲养并存,1955年至1981年基本上是集体饲养管理,1982年后各种牲畜全部为农户
所有,归各农户自己饲养管理。

五、商品量

  铁锋区有大片草原,适宜放牧,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从1949年到1990年,每年
都为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肉、蛋、奶。据不完全统计,仅1980年就向国家出售生猪1 592
头,肉用牛488头,肉用羊888只,牛、羊鲜奶2 393吨,禽蛋20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