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林业
第六节 林业
1945年以前,铁锋区林业生产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人工造林极少到1946年解放时,全区仅
有林地471亩,森林覆盖率仅0.7%。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发展农业和防风固
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狠抓植树造林、苗圃建设和苗木生产。1956年,响应党中央的“十
二年绿化全国”的号召,全区开展营造防护林、固沙林,相应发展护路林、经济林、风景林。
一、育苗
1961年前,所需苗木均是由龙江、富裕、甘南、依安等县调剂解决。1961年后,铁锋区为
了解决自需树苗,在铁锋公社的卢屯、胡屯、樊屯、四家子等大队建立苗圃。卢屯育苗30亩,
胡屯、樊屯、四家子各抽出10亩地建立苗圃。边屯公社建立林场育苗30亩,哈拉乌苏大队建立
苗圃育苗20亩,全区共有苗圃7处,育苗地110亩,其中杨播种40亩,育苗40万株;杨插条70亩,
育苗200万株,基本上满足了本区需要,不再从外县调剂。育苗品种开始采集当地杨树籽,70
年代初期,从吉林引进小黑杨和黑龙江护林研究所小黑杨等优良品种,在全区推广。
二、植树造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林业生产,号召植树造林。1950年到1977年,全区造林11000
亩,但因缺乏管理经验,管理不善,成活率低,保存面积仅有3305亩,以农防林、固沙林为主,
其中农防林535亩,固沙林1 726亩,用材林571亩,四旁林228亩,经济林187亩,薪炭林50亩,
护村林6亩,均为杨树,保存率为30%。
1978年,国家下达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到1985年,全区完成了国家任务,共造林
42750亩,保存率达48%。1986年,“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付诸实施,铁锋区总任务为
12631亩,定期10年。全区到1990年已完成植树造林7 304亩,占总任务的57.83%。
三、果园
铁锋区最早一处果园是铁锋公社卢屯大队果园,始建于1968年,地址在卢屯东、齐扎公路
东侧,占地面积30亩,品种有黄太平沙果、李子共200株。因缺乏果树培育技术,管理跟不上,
产量低,年产量仅万斤,收入少,于1980年解体。
1983年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个体开始兴办果园。1985年边屯村农民
葛占起建起葡萄园,占地2亩,栽植葡萄400株,李子树50株,年产葡萄500—1000斤,李子
300—500斤,年收入3000—4000元。在他的影响下,边屯乡边屯村、哈拉乌苏村又有4户农民
办起了果园、共占地50亩,栽培李子树3000株。八十年代末期,果树栽培发展到扎龙乡,1989
年扎龙乡农民徐艳芳建果园一处,占地30亩,栽培李子树1.500株。至1990年末,共有个人果
园13处,面积187亩,均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个体营林
1978年,在国家“谁造林谁所有”的政策鼓励下,农民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边屯公社查
罕诺大队支部书记王国祥首先利用荒坡、荒地植树103亩,已有成林杨树1万株,价值百万元,
农民称为“绿色很行”,纷纷效仿。截止1990年,全区共有造林10亩以上重点户1656户,占
农户总数的70%,共植树造林1755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