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企业管理
第五节 企业管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铁锋区工业企业开始由生产型、封闭型生产向经营型、开放型
转变,逐步走上现代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一、经营承包
1984年,铁锋区政府开始在全区的工业企业中推行经济责任制,由区人民政府对区经济主
管部门——区政府计经委、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各乡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签定经济责任状。
签定项目主要是工业总产值、利润及较上年增长幅度、奖励比例等。年终由政府进行检查、兑
现。乡、街各工业公司对企业签定承包合同,即依据企业类型及产品的产销档次,确定不同承
包办法。具体办法:一是签定各种经济指标,乡(镇)企业采取“五定一奖”超利润分成,二是
定额上缴,亏损自负,企业超利润由企业与职工按比例分成,完不成上缴利润由职工工资中扣
罚。三是利润上缴利润后,剩余部分归职工分配,完不成上缴基数,实行全奖全罚,职工收入
“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实行经济承包制,摒弃了“大锅饭”职工基本工资作为主要分配形式被打破,普遍实行计
件工资、基本工资、奖励工资和浮动工资,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的经济效益不
断提高。
二、产品质量管理
各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管理。一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各主管部门都
设有抓质量的领导,各企业都设立专职或兼职质量检查员,形成区、乡(街)企业质量管理网。
二是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产品检测手段。三是按产品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因而各
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1984年至1985年中,向阳村砖厂、铁锋乡砖厂、长沟村砖厂所生
产的红砖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
三、人才管理
为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区主管工业部门和所属企业,都十分重视职工培训和人才招聘工作。
区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突出困难之一就是缺人才。铁锋乡向阳实业总公司在这方面
作出了突破,他不惜重金招聘了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干部和能工巧匠220人,加强了
企业生产管理,解决了生产技术关键,使企业越办越好,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四、生产管理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各企业的管理,逐渐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为加强生产管
理,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各企业普遍推行以提高产品选题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的生
产管理制度,并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系统,使生产计划落实到班组、个人,把计划变成全体职工
协调扎实的积极行动。
生产管理体制由工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生产副厂长负责全厂月份生产作业计划、生
产前准备、生产调度、产品管理、作业统计、对外协作等计划的下达;车间主任负责作业计划,
生产准备、生产调度等工作;班组长负责计划的落实和任务的分配,组织班组全体人员一起
搞好生产管理,完成生产任务。
五、财务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产品成本管理,成本是生产技术和经营活动的综合指标,产品质
量的优劣,工时利用,能源消耗,资金周转等,都直接或间接在成本中有所反映,为加强成本
管理,达到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近年来全区各企业普遍推行了产品成本
管理制度。
工厂成本管理。由财务科统一编制全厂各部门财务计划,向各车间下达成本指标,统一组
织全厂开展降级成本活动,全面检查控制并分析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组织
指导各车间、班组开展成本管理,并推广先进经验。
车间成本管理。车间负责成本计划的编制,向所属各班组下达各项消耗指标,组织车间内
部成本核算,编制成本报表及分析报告,组织指导班组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对班组费用限额执
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班组成本管理。班组织讨论车间成本计划,参加拟定各项消耗定额;控制和核算本班组发
生的各项消耗费用;检查和分析各项消耗,指标分配到人,进行核算评比。
成本预测,成本分析,设备大修核算,专项资金管理(包括更新改造资金、职工福利基金、
专用借款等项目),以及差旅费管理(清理公款、借款等制度),各工厂根据不同情况,制度了
实施细则或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