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驻区企业简介

第六节 驻区企业简介



  

  齐齐哈尔国营和平机器制造厂齐齐哈尔国营和平机器制造厂(以下称和平厂)是全民所有制
大型机械加工企业,中国机电行业的骨干企业。主要承担国家重要军品生产任务,1979年以后
还先后开发了煤矿机械液压支架,石油机具潜油电泵,化工设备高压釜及汽车四总成等民品。
1986、1987年,工厂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和兵器部先进企业、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全国政治思
想工作先进企业、“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国家二级企业。

  和平厂的前身是沈阳五一工厂的一个制造厂,创建于1921年。1950年10月从沈阳迁至齐齐
哈尔建厂。40年来,和平厂在50年代大规模基本建设基础上,先后进行两次大的技术改造。特
别是1983年以来,投资9700多万元,扩建厂房,引进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使工厂科研设计、
工艺技术、生产能力的检测手段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以来,实行“三个开发”(技术
开发、产品开发、智力开发),进行“三个建设”(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
设),不断深化改革,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工厂先后有3种军品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
第三等奖。1986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0387万元,利润实现1054.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11508元/人年,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211天。1987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0651万元,利润1008.5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632元/人年,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258天。各项经济指标居同行业
领先地位,创工厂历史最高水平。

  【技术开发】 和平厂从国外引进80年代先进技术,研制wA021产品。1985年,完成产品
鉴定试验。在技术引进中,和平厂建立行政上厂长全面领导,技术上总工程师全面指挥,质量
上总质量师全面负责的三个系统管理体制,贯彻“以我为主,不等不靠”的方针,依据我国国
情,对引进技术进行了大量反设计和重新设计;“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开展了质量技术攻
关,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强化管理,引进相应的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为引进技术的实施
创造了条件。

  【产品开发】 1986年至1987年,和平厂先后有5种军品投入研制。1种军品通过国家定
型,有液压支架、潜油电泵、高压釜和榨油机等6种民品投入研制。其中技术密集型产品13426
型潜油泵1986年4月在大庆进行井下试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美国同类产品水平。1985年和平
厂被确定为潜油电泵定点生产厂家,为国家减少了进口,节约了外汇。

  【智力开发】 和平厂形成从幼儿园到工学院的完整教育体系。对在职职工本着干什么学
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岗位培训。1986年至1987年,先后有4671名职工参加了技
校。业大、电业、工资院及短训班的学习培训。

  【领导班子建设】 和平厂在班子建设中,实施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和对中层干部实行聘
任制改革,加速各级领导班子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职工队伍
建设。和平厂通过加强职工培训,特别是实行岗位技术等级考核,大大激发职工学技术、钻业
务的积极性,提高了队伍素质。

  岗位技术等级考核是把能力、贡献和收入直接挂钩的一种工资制度改革。考核分理论和实
际操作两部分。理论考本工种,本岗位,本等级应知应会,实作考本工种,本岗位,本等级的
实际工作能力和贡献。本等级考核不合格一年后补考,仍不合格者降半级工资,超等级考核合
格,晋升相应工资,《人民日报》予以报道充分肯定这一做法。

  【管理制度建设】 和平厂以目标管理为核心,推行价值工程、网络计划、线性规划、计
算机辅助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狠抓技术基础建设,完善定额管理、讲师管理,建立起一套
符合工厂特点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特别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成果显著。1986年至1987年,先后
有三个QC小组被评为国家优秀QC小组。工厂被评为省质量管理奖企业,全国质量管理表彰企业。

  1987年在厂长张瑞林倡导下,在全厂试行“五天工作制”(每周五天工作,两天休息),成
为全国大型企业中首家推行“五天工作”企业,培养了职工紧张严肃的工作作风,促进管理工
作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为职工充分休息和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降低了能源消耗,万元
产值耗煤较前年同期下降23.9%。

  齐齐哈尔第一制粉厂 齐齐哈尔市第一制粉厂是由1924年集股合资在齐齐哈尔市开业的德
增盛火磨。1937年,日本人建立的日满制粉株式会社齐齐哈尔工厂和1944年建成的龙兴制油株
式会社,于1959年合并组成,当时称齐齐哈尔市油粉厂,后改称为齐齐哈尔市第一制粉厂,位
于南浦路101号,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规模较大,具有现代化生产设备的面粉加工厂。

  1924年,德增盛火磨是齐齐哈尔市最大的私营企业,1933年秋由史文焕独资经营。

  1937年11月,建立日满制粉株式会社齐齐哈尔工厂,该厂为中日合资兴办厂长由日方担任,
有资本200万元(其中日方190万元),职工128人,年加工小麦2万吨,产面粉1.32万吨。

  1943年4月,建立龙兴制油株式会社,该厂为中日合资兴建,资本为150万元,大股东有山
田集一、王向宸、外山益信,经理由伪商工公会会长王玉堂担任。日用工110人,全日生产,
年产豆油6 480吨,豆粕66912吨。厂址南浦路192号。

  1946年5月,日满制粉株式会社齐齐哈尔工厂由省政府实业厅接管,成为公营企业,改名
为“三合盛制粉厂”。同年9月恢复生产,刘景阳任经理。

  1948年三合盛制粉厂在全市第二家公开党建工作,开始吸收积极分子和干部参加学习,在
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厂职工努力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更高了。1949年面粉产量达1928.8吨,年产
值210亿元(旧制),资产总额由年初的108亿元(旧制),增加到205亿元(旧制)。新中国成立后,
三合盛制粉厂改称为“齐齐哈尔市火磨”,张建宁任厂长,1954年7月移交齐齐哈尔市粮食局
领导,改称为“齐齐哈尔市第一制粉厂”,刘福田任书记、钟兴杰任厂长,王延文、夏长贵任
副厂长,实行工薪制。

  1954年10月,私营粮米加工业德增盛在全市第一个实行公私合营,定名为齐市公私合营德
增盛粮米加工厂,归粮食局领导,市人委任命私方经理郭守昌为厂长,闫喜林(公方)为副厂长,
同时派2名公方股长,章林副市长出席大会讲话。1959年8月,德增盛油粉厂与齐齐哈尔市第一
制粉厂合并,称齐齐哈尔市油粉厂。1961年6月,成立齐齐哈尔市第一粮库,设在第一制粉厂,
实行以厂代居,工商统一经营,分口核算。

  1970年以后,将工厂陈旧的日本产磨粉机全部更新为国产磨粉机,改进工艺流程,推广了
温水润料,斗式提升机改为风力运送等先进经验,缩短了粉路,增加了产量,提高出品率。两
个面粉车间处理小麦766吨,年处理小麦13.7万吨,日产面粉550吨,年产面粉99820吨。到1984
年全厂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占地面积为5.5万平方米,商业占地9万平方米,厂内
有铁路专用线两条,共长733米,全厂有职工1141人,其中全民职工600人,集体职工541人。
该厂除加工面粉外,还兼管日产3000斤面包的食品车间一个。全厂现有主要机械设备510台,
其中磨粉机33台,自动筛12台,检石机10台,清粉机6台,平筛10台,高方筛12台,拉丝机4台,
缝口机10台,电动机560台,机床3台,锅炉3台,现有固定资产达1341万元,现在生产原料上
包入库,成品、副产品出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

  齐齐哈尔工务段 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分局齐齐哈尔工务段始建于1928年7月,地
处平齐、齐北、滨洲3条铁路线交汇处。全段有职工1066人,下设工务分段1个,养路领工区6
个、桥梁和道口领工区各1个,生产班组50个。担负着平齐、齐北正线233.34公里,齐齐哈尔、
三间房两大编组站场及19个站特用线246公里,桥梁19座、函渠59座的养护维修,和66.7公里
专用线的代维修任务。现有固定资产6985.3万元。

  该段1984年度被哈尔滨铁路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被铁道部授予“部级安全优质工务
段”称号。1985年被黑龙江人民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和“创建文明单位先进集体”。1985
年11月被铁路局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1986年第二次被铁道部授予“部级安全优质工务段”
称号。

  1987年,形成目标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信息管理体系,线路、桥涵维修任务和大中
修一次验收合格率连续5年100%,轨道车检查合格率自1981年至1987年均为100%,线路综合
评定合格率和线路状态合格率年年为100%,桥梁状态评定合格率、路基状态评定合格率、线
路维修验收优良率等指标均达到100%。自1984.年以来年年被铁道部命名为“安全优质工务
段”。1987年共取得QC成果110项,其中部级5项,局级12项,解决了生产、质量、经营管理中
38项关键问题,累计取得经济效益108.2万元。到1987年末,实现无一切行车事故3 182天,
无责任死亡事故2。786天,无道口责任事故2 682天,无火灾和机械设备事故2 852天。无一切
行车事故居全国铁路各工务段之首,荣获铁道部质量管理奖。1988年,齐齐哈尔工务段又获铁
道部安全优质工务段,全国铁路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光荣称号,哈尔
滨铁路局授予3000天无一切行车事故奖。

  齐齐哈尔车辆工厂 齐齐哈尔车辆工厂是铁道部直属的铁路货车、起重机设计、制造企业,
占地面积3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96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7亿元,年工业总产值3.9亿
元,职工总人数1204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68人,管理人员786人。主要产品有C61型敞车、
C62A(N)型敞车、P62A(N)型棚车及内燃轨道起重机。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始建于1935年,当初是
一个只能承担少量机、客、货车修理的小工厂。1950年与沈阳皇姑屯车辆厂合并,名为齐齐哈
尔铁路工厂,1957年,更名为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在5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
后,齐齐哈尔车辆工厂不断发展壮大,生产能力、产品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产品不但覆
盖国内三分之一以上铁路市场,而且还曾向亚非拉和欧洲等6个国家出口29个品种,4292辆货车
和零部件。建国30多年来,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共设计、制造70多种、改进设计100余种产品,有
30多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累计新造货车11万辆,向国家上缴税利7亿多元,逐步形成国内铁路
货车的完整条例,成为国家铁路货车、起重机设计,制造重要基地和亚洲地区同行业中最大的
厂家。

  1986年以来,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管理和技术两个“轮子”同步
运转,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管理上建立一系列专业管理新模式。确立以方针目标
为核心,生产经营计划为主要措施、经济责任制为保证手段的“三位一体”、计划管理模式,
实行计划、实施、检查、考核一体化的管理;形成以“两级(工厂、车间)双重(产品、工作)质
量否决”为保证手段的产品开发,工序控制,售后服务闭环质量管理的模式,创立实施“104”
系统工程,即实现一个目标(准时、定量、安全、文明)、各种灾害事故为“0”和推进四个
层次工作(四项基础工作、“45”定置管理、看板管理四个阶段、管理工作“四化”要求)的生
产系统管理模式;在设备管理上,以提高管、用、养、修水平为目标,确立全员、全过程、全
效率的“三全”管理模式;在安全管理上,确立工厂、车间、班组的“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隐患整改责任制、领导分工负责制、安全信息反馈制的“四制”及有控制事故发生的“一控”
的安全管理模式。同时在全厂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推广应用价值工程,网络技术等16种现代化
管理方法。在技术上,发挥设计主导厂的优势,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新材料,实现产品全部
更新换代,达到国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继“六五”期间开发13种新产品后,
又开发了在结构、性能上相当于发达国家同资产品先进水平的C63单元煤炭列车敞车。在产
品开发的同时,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近3年共投资5788万元,完成18个大、中型技术改造项
目,为企业扩充了实力和后劲,年生产能力突破7000辆大关。

  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在企业改革中不断进步,有7种产品和零部件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
其中c61型敞车获国家优质产品金牌奖,优质产品产值率达89.9%,在与国内同行业可比的14
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中,有12项名列前茅,企业升级考核的24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都达到国家二
级企业标准;1986、1987两年,共为国家新造货车14 662辆,修造起重机281台,实现利润
6446.5万元,完全文明生产也突破了1 000天无事故大关,在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齐
齐哈尔车辆工厂还作为铁道部第一家、黑龙江省第一批跨入六好企业行列,并荣获全国质量管
理奖、省端正党风先进单位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光荣称号。

  【C61型敞车荣获国家金牌】 C61型敞车是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在“六五”期间为国家解决
“晋煤外运”问题和专门设计制造的新型煤敞车。该车采用大容量缓冲器,新型制动机,高摩
闸瓦,高强度车钩,耐候钢材和钢材除 预涂油漆等新技术、新部件、新材料、新工艺,在车
辆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方面都达到一个新水平。由于该车具有在850米站线有效长度的条件下,
可以提高列车牵引总吨位,能够适应高效率卸煤的翻车机作业,延长修期和车辆使用寿命等特
点,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仅以增加运能来计算,用该车编组单元列车的年运量比C62A车辆组
成时增加了201.2万吨公里,年纯收入增加12.13万元,以“大秦线”每天开行20列组合列车
计算,一年可多运煤1 314万吨,相当于一条单线铁路的年运量。该产品在1987年2月13日国家
质量管理奖评审委员会公布的150个国优产品中荣获金牌。

  【部优产品P62型棚车】 齐齐哈尔车辆工厂设计、制造的P62型棚车是用于装运免受雨、
雪蚀的箱装、袋装、捆装、散装的轻纺、电子工业产品、粮食及其它零担货场的通用型棚车。
该车为全钢焊接整体承载结构,侧、端墙为单层钢板,车顶设有木结构棚,底架面高度与货物
站台面高度相适应,且车较宽,方便了机械化装卸作业,提高了运输装卸效率,有利于保护货
物安全。同时该车改变以往棚车两侧的车窗设计,每侧设有上下两层计8个通风口,既有满足
一般货物的通风要求,又提高车辆的防盗性能,而且还可防止因车窗处漏雨而造成的货物损坏
现象,大大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因此,该车于1989年获铁道部优质产品称号。

 【部优产品C62A(N)型敞车】 C62A(N)型敞车是“六五”期间齐齐哈尔车辆厂为铁路车辆
加速采用耐候钢,提高敞车质量,延长检修周期,减少维修工作量而设计的60号全钢通用敞车,
其主要用途是装运煤炭、矿石、钢铁、木材、机械设备,成包件和集装箱等货物。该车车体
钢结构主要零部件全部采用耐候钢,车辆厂修周期从5年延长至8年,使用寿命可达到25—30年。
该车的投入使用,缓解了铁路车辆检修能力不足的矛盾,减少了厂、段检修工时及材料消耗,
提高了使用效率,适应了运量大幅度增长的需要,于1986年被评为铁道部优质产品。

  齐齐哈尔油毡厂 齐齐哈尔油毡厂始建于1951年,1952年开工投产,是隶属于齐齐哈尔建
筑材料工业总公司的地方国营工业。该厂开始建厂至今,经过技术改造和新建、扩建,现占地
面积8.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厂内设有铁路专用线。有2个制造油毡车间,1个
维修车间。主要产品350#石油沥青粉面油毡,于1988年荣获部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完成工业
总产值1482万元,生产油毡114万卷,销售收入1788.3万元,实现利润221.5万元。

  1987年底,有职工563人,固定职工为409人,其中干部54人,工程技术人员17人。有设备
93台(套),有固定资产(净值)693.9万元,1984年被省政府评为“六好企业”。

  齐齐哈尔第九制砖厂 齐齐哈尔第九制砖厂始建于1958年,同年7月建成投产,是隶属于
齐齐哈尔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的地方国营企业。

  该厂自开业以来,经过技术改造和新建、扩建,现占地面积达20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7.3万平方米。有6个车间,其中:红砖生产车间有3个,辅助车间3个,1个工农商联合厂。主
要产品普通粘土红砖。该产品多年保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被省政府评为“六好企业”。
198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198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2万元,生产红砖1.2亿块。工农商联合厂生产玻纤纱147吨。销
售收入819.2万元,实现利润121.6万元。1987年底有职工1240人,其中干部121人,工程技术
人员10人。有设备272台(套)。有固定资产(净值)448万元。

  齐齐哈尔市起重运输机械厂 齐齐哈尔市起重运输机械厂,始建于1968年4月,属集体所
有制企业,隶属齐齐哈尔机械冶金局。

  1978年10月,工厂改名为齐齐哈尔市起重运输机械厂,并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以生产大
型起重设备为主,逐渐发展成为生产起重机设备的专业工厂,是国家、黑龙江省生产起重设备
重点厂家之一。

  工厂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拥有职工661名,主要生产设备150
台,国家资产原值2719万元,形成了单双梁吊在内的起重机械产品的系列化生产能力。主要产
品有:电动单梁吊(A571型、LD型)20个跨度,4种吨位产品;电双梁吊8个跨度5吨位的产品;
电动平车5种吨位2种轨矩的产品,工厂能生产80余种类型的起重运输产品。

  1986、1987年两年,在获得三级计量单位证书的基础上完成了计量管理升二级的准备工作,
完成了中频电炉炬钢的技改项目,对部分机加设备安装了数字显装置,建成2160平方米的整机
试验合厂房,使检验监测手段达到国家标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种逐步扩大,完成了EOTC
新型双梁吊的移植设计。电动双梁吊5—50/OT型产品和电动平车KP6—63t型产品被评为省优
质产品。1986年、1987年,工业总产值完成分别是:406万元、450万元,销售收入为453万元、
564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48万元。

   1990年驻铁锋区企业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