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驻区运输企业简介

第七节 驻区运输企业简介




  一、齐齐哈尔站

  齐齐哈尔站,位于铁锋区中部,是平齐线终点,齐北线起点。1928年7月10日临时营业,
12月4日正式办理客货运输业务。时称龙江站。1933年改为齐齐哈尔站。1934.年1月29日站舍
失火烧毁,3月修一木质临时站舍,6月齐齐哈尔站暨铁路局大楼(现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办公楼)
动工修筑,耗资147万元,四层结构。1936年6月22日,大楼全部竣工。车站设一、二、三等旅
客候车室,母婴候车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齐齐哈尔站始发和
中转的旅客较过去成倍增长。原有客运设施已不敷使用,客运繁忙之际,多数旅客露天候车。
1961年曾借用齐铁俱乐部、齐铁体育馆和修建简易候车室,均无济于事。1976年12月23日新站
舍大楼开工,1979年9月25日竣工,10月27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18423平方米,主体长136.7
米,宽41米,高28.9米,钟楼48.7米,塔高70米。客运房屋面积15144平方米,为旅客服务使
用面积10653平方米,旅客候车面积646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0人候车。候车大厅分上下二
层,内设客运室、问事处、小卖店、电话电报所、客运计划室、客运站长值班室、公安执勤室、
洗漱间和男、女卫生间等。一楼北厅为母婴候车厅,南厅为售票厅,二楼南北厅均为候车大厅。
在各候车大厅的墙壁上,镶有南北方特色的大幅陶瓷、搪瓷风景壁画和彩色浮雕动物壁画。二
楼南厅的搪瓷壁画“鹤乡春晓”,是我国第一幅大型搪瓷壁画,长19.1米,高6米,由1.1万余
块搪瓷板相拼而成,于1982年9月30日镶嵌装饰完工。在新站舍南侧一楼设有行包房,面积为
660平方米,软席候车室设于原站舍一楼,出站口设于新旧两楼之间。

  齐齐哈尔站在日伪时期有东西两处货场。东货场为煤、圆木、砂石和粗杂等发货场;西货
场为办理零担货场发送、到达和中转运输的货场。西货场建有货物仓库3座,面积为1907平方米,
货物站台2座,867延长米,面积为9807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站已成为黑龙江省西
部地区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承担牙林线,嫩林线,齐北线,滨洲线以及与关内各线的零担
货物中转任务,到达和发送的货物日益增加,于1983年8月新建1座集装箱货场。1985年末,货
物站台3座,19147平方米。货场堆货量达33292吨,折合货位465个。货场仍不适应货运量增长
的需要,有74%的到达货物和40%以上发送货物露天堆放,货场内道路狭窄,经常发生车辆堵
塞。为根本改变这种局面,铁道部投资1100万元,于1981年9月1日动工修建一大型零担货场—
齐齐哈尔南货场新货场占地面积19.9万平方米,有零担货物装卸线2条,1413延长米,存车线1
条,512延长米,货物站台2座,货物仓库4座,建筑面积为12215平方米。经多次技术改造,已
形成北、南两个站场有到发线13条,机车行走线3条,编组线23,货物线13条,专用线95条,
段管线88条,配有6台调车机车。

  1985年,全站共有职工1362人;日均装车77.5车,卸车336.4车,全年发送货物99.7万吨,
为1949年的3.8倍,发送旅客512.7万人,为1949年的7.6倍。全年运输总收入5741.8万元,创
历史最好水平。

  二、齐齐哈尔公路长途客运站

  齐齐哈尔公路长途客运站隶属于齐齐哈尔公路客运公司,位于铁锋区龙华路东段与富利街
交角处,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使用面积为3780平方米。

  根据黑龙江省交通厅关于新建齐齐哈尔市公路公用客运站的决定,于1987年11月动工修建,
1989年12月29日竣工投入使用,担负着齐齐哈尔市地区11个县(后划出2个县)3个旗,4个市(哈
尔滨、大庆、绥化、扎兰屯)等毗邻地区的旅客公路运输任务,日发班车85次,最长运距375公
里,日迎送旅客近万人,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公路运输枢纽,是七个客运中心之一。客运站大
楼内设有售票一厅、二厅、旅客食堂、招待所等,基本形成了吃、注行一条龙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