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邮政 一、网点
1937年,于火车站(现站前街道办事处北邻)设立车站邮电支局,砖木结构二层用房,面积
为85.60平方米。1951年12月1日,于龙华路28号增设龙华路邮电支局,砖木结构平房4间,16
个信箱,邮票代售点24处。1952年2月,于火车站内设邮电所,占有面积11.04平方米。1953年
6月1日,在通东路181号建立道东(通东)邮电支局,木制房屋58.21平方米。1961年,通东邮电
支局区段内设信筒1个,信箱8个,邮票代售点9处。1958年,在境内先后建立庆云街邮电所(砖
木结构平房1间,7.4平方米)、南浦路邮电所(1间泥土房,营行面积6.3平方米)、纺织邮电所
(木栏房2.7平方米)、光荣路邮电所(隶属道东邮电支局)。1962年,邮电贯彻“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撤销庆云、纺织路、联营商店、光荣路等邮电所。1972年,建立边屯邮
电所(砖瓦结构平房2间,营业面积80平方米)。1975年,撤销南浦邮电所。1990年,境内有邮
电支局3个,邮电所2个。
二、邮路
东北沦陷时,境内只有火车站市邮电局一条邮路。1949年末,境内除了火车站—市邮电
局邮路外还有站前—通东邮电支局—齐市邮电局转趟邮路。1964年,增设自行车取筒邮路1条。
1977年,自行车取筒改为摩托车取筒,1990年改为汽车取筒。
三、投递
清代,齐齐哈尔邮局按《大清邮政章程》规定,步班按地址姓名进行投递,每日投递1至
2次。民国时期,用马车或徒步投递,包裹送到户。日伪时期无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按着“先党政军,后一般”的原则,党政军邮件投递放专程。1949年12月
14日,开办快件业务后,相应增设了投递段。1958年,城市经济发展很快,人口流量增大,投
递量随之增加,市邮电局分别在龙华和站前邮电支局设立投递支局,每个局分6个投递段。1967
年,对境内党政军机关和重要工厂实行两次班投递,其它单位和居民一次班投递。1969年,地
处齐齐哈尔车辆厂附近的通东邮电支局,原属于区郊地段,每日只投1次,为加快邮件传递,
扩大服务区域,在通东邮电支局设立投递局,划分5个投递段。1979年成立通东路段投递支局,
设7个自行车投递段。1981年,学习哈尔滨邮局城市投递经验,采取跟班作业,解决了16000户
居民长期不能通邮的状况。1990年,投递量不断增加,龙华、站前、通东投递支局共有摩托车、
自行车投递段50个。
四、业务
自清代开办邮政业务以来至民国时期,业务已办理3种:主营业务,信函、明信片、挂号
及快递挂号邮件;兼营业务,如新闻纸、印刷品、质量单据、商务传单、货样、包裹小包及储
金汇兑;代理业务,有代售印花税票、代办电报电话、代购书籍、代订刊物和图书小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开办了报刊发行,集邮业务。1986年
7月又恢复了邮政储蓄业务。随着邮政网点的扩大、业务种类增多、科技含量提高以及通信质
量的加强,邮政通信“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特点受到全社会的青睐,它成为齐齐哈尔
与国际、国内信息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1、函件 1946年4月,齐齐哈尔解放后,局所恢复办理业务,1949年,车站邮政支局恢复
办理函件业务。1951年,龙华路邮电支局办理函件业务,1952年,增加站内邮电所,1953年增
加道东邮电支局,开办函件业务。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函件业务也在不断地提高。1956
年,区郊实现了“社社通邮”,扩大了投递区域,延长了乡村邮路,市区人均利用函件量8.26
件。
1958年,“大跃进”时期,境内办理函件业务局所增加3处,有联营商店,纺织路、光荣
路邮电所。1960年,邮政通信加强为农业生产服务,增办了函件业务种类,比1949年增长7.7
倍,年人均利用函件量达11.9件。1962年,随着邮电机构调整,联营商店,纺织路,光荣路3
个邮电所撤销。
1963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进出口函件量下降。1969—1970年,出口函件业务量有所增
加,1978年邮政专业开展了办理包裹、特挂、汇款、报刊的“三送四办”活动,年人均利用量
为6.24件。
2、包件 1952年,龙华路邮电支局和站内邮电所开始办理包裹业务,大大地方便了广大
人民群众,年人均利用量0.18件。
“二五”期间,通东邮电支局、龙华路邮电支局、站内邮电所、联营邮电所、纺织路邮电
所、光荣路邮电所相继开办包裹业务。各邮电支局航空包裹业务。1960年,包件增多,年人均
利用量为0.18件。
“三五”—“六五”期间,齐齐哈尔包裹业务量不断变化,1963年至1966年,出口包件业
务下降。1967年起,包裹业务量开始上升。1978年,年人均利用量为0.24件。1981年以后,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地购物方便,包件业务量下降,到1985年,人均利用量为0.13件。
寄往东北境内包裹资费表
(1949年) 单位:元(东北币)
寄往东北境内包裹资费表
(1951年) 单位:元(东北币)
寄往河北及本省境内包裹资费表
(1963年) 单位:元(人民币)
收寄国内航空包裹资费表
(1990年) 单位:元(人民币)
3、汇兑 1950年4月1日,车站邮电支局开办乙类汇兑业务,限额汇兑。1953年,通东邮
电支局办理汇兑业务。1956年,年每百人利用达52张。1958年,境内又增加纺织路、光荣路邮
电所开办汇兑业务。1960年,年每百人利用量为63张,以后开始逐年下降。1972年,边屯邮电
所办理汇兑业务。1978年,3个邮电支局年每百人利用量为81张。到1985年,铁锋区的站前、
龙华路、通东邮电支局和站内、边屯邮电所均已开办汇兑业务,年每百人利用量为33张。
4、报刊发行与零售 1948年全国实行“邮发合一”后,邮电支局开办报刊发行业务。
1958年,齐齐哈尔市邮电局在龙华路电支局建立报刊门市部,同时在基层普遍开展建站工
作,由单位的党政工青和宣传部门担任发行站长。1986年,齐齐哈尔市邮电局在学习天津等地
零售经验之后,扩大了网点,发展代办、开拓了报刊零售点。1989年,增设铁东和鹤鸣2个报
刊零售点。随着不健康的书刊和非法出版物流入报刊市场,报刊行政管理部门配合有关单位开
展“扫黄”工作。同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修订了《全省报刊发行专业升级达标方案》,为
发展零售业务,宣传落实了零售达标奖励方法,促进了报刊零售业务收入的完成。
报刊发行密度比较表
单位:人
邮政电信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表
(1977—1990年)
五、邮票与集邮
1981年5月10日,在龙华路98号报刊门市部设集邮会,开始办理集邮业务。1982年10月22
日,齐齐哈尔车辆工厂举办首届邮展,发行纪念封1枚。
1984年3月24日,在通东邮电支局设立集邮会。1987年,8月18日铁锋区农民成立集邮协会,
并发行纪念封1枚。
1987年,邮票公司与市邮电局局长签订“经营责任书”。集邮工作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
亏,层层落实了财务计划、质量指标服务管理目标,促进了经营水平的提高。
1988年5月25日,铁锋区集邮协会正式成立,并在铁锋税务局六楼会议室举行第一次会议。
有会员85人,理事9人,通过《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集邮协会章程》。选举崔文斌为会长,夏振
武、张大伟(兼秘书长)为副会长,聘请尚东海为名誉会长。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市集邮协会
副会长王德贤、市集邮协会副会长牛炳仁、铁锋区委副书记赵雅文参加会议并讲话。铁锋区集
邮协会成立当天出版发行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集邮协会成立暨首届集邮展览纪念封300枚,并举
办了铁锋区首届集邮展览。1990年5月,铁锋区集邮协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整顿集邮协会
组织,将铁锋乡农民会员和铁锋公安分局以及地区内各单位会员剥离出协会,使铁锋区集邮协
会成为政府机关的集邮协会,取消了地区性。经整顿后,有会员48人,理事7人,会长夏振武、
副会长李成文、张大伟(兼秘书长),聘请郝天智为名誉会长。
1958年铁锋地区邮电局所服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