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商品流通

第四节 商品流通



  

  一、进货渠道
  商品购进,在计划经济年代,区属商业的商品进货渠道是从市百货、五金、糖酒、食品、
蔬菜等批发站进货,在1978年后实行“开放搞活”新经济政策时期,区内所需的日用工业品,
绝大多数从外地采购。地方商品仅有白酒、糖果、糕点、酱油、醋、粉条、豆制品、奶粉、纺
织品、服装等,其它商品均从全国各地购进。农副产品采购如肉、蛋、禽、蔬菜都是从本地农
村采购进货。

  二、销售渠道

  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各种商品敞开销售。1957年起粮食开始凭证供应。之后,由于三
年自然灾害,国家因处在困难时期,市场物资供应短缺,供应紧张,主要工业品和副食品如肥
皂、缝纫机、自行车、肉蛋、糖酒、火柴等先后实行凭票定量供应。1961年实行高价糖果、高
价糕点、高价烟酒、高价针织品和高价饭店等,国家回笼货币。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
发展,物资增多,猪肉储备量大,动员城市职工吃“爱国肉”,同时取消高价商品。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市场物资供应再度紧张,又采取凭票供应“好、少、新”商品。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迅速好转,城市职工的工资普遍上调,农村落实经济政策,
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新型家具和
家电产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摩托车等高档商品销售量逐年增加,商品销售
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的新式销售格局,商品竞争激烈,经营单位不断改进经济方法,采取多种
促销手段,千方百计多销,快销,争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到1990年,全区商业年销售总额
597.1万元,实现利润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