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一、机构
1955年3月18日,铁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始设工商助理员。1957年10月16日,铁东区人民
委员会商业科内设工商助理。1958年9月4日,铁东区人民委员会商业局内设工商股,管理工商
行政业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铁东区撤销,成立铁锋、火车头、和平三个人民公社,分别
设商业服务部。1960年,三个人民公社先后成立市场物价局,兼管工商行政工作。1961年,
“三社合一”成立铁锋人民公社后,是年9月1日,成立市场物价局,管理市场物价,兼管工商
行政业务。1962年6月9日改为市场物价管理所。是年10月22日成立齐齐哈尔市工商行政管理
局铁锋公社管理处,下辖站前、通东路2个市场管理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7年12月29日成立铁锋区革命委员会打击投机捣把办
公室。1974年3月21日,铁锋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工商行政管理科。1980年5月30日改称铁锋区人
民政府工商科,1981年3月16日改称铁锋区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内设秘书股、市场专案股、
企业管理股、个体管理股。下辖站前市场、通东路市场、龙华市场和军校街家具市场等工商管
理所。1984年后区工商局内设机构又有变动,增设了经济合同股,经济检查股。1985年内设股
改为科增设财政科、政工科,同年又成立市场治安民警队,1988年增设办公室,商标科、到
1990年底,铁锋区商行政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监察科,财务科、合同科、商标广告科、企
业科、个体科、市场科、经济检查科、工商民警队。下辖站前市场、站前批发市场、景新市场、
南浦路市场、曙光市场、通东路市场、北局宅市场、车辆市场等工商管理所。
二、企业登记
1962年12月30日,国务院颁布《工商业登记管理条例试行办法》。为此,1963年开始,采
取统一领导,分口登记、集中审查、统一发照的办法,对铁锋地区的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
营企业、合作经营、个体工商业户进行全面登记。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间,由于推行极“左”路线,撤销了工商行政部门,企业登记
管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企业关、停、并、转和企业变更生产经营项目也失
去控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拨乱反正,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工作得到恢复。1979年4月国
务院批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全国工商局长会议的报告》,强调要做好企业登记管理
工作。是年,按照国家经委、国家农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商业企
业普查登记的通知》精神,对全区工商业进行普查登记,城内有318户企业登记。
1980年按照上级指示,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放宽政策,适当发展不剥削他人的个体经
济的指示精神,发展的主要对象是社会闲散劳力、待业青年和五保户,发展的行业主要有修理
业、手工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运输业。1981年末铁锋地区有个体工商业户6大行业1074
户,从业人员1327人,1982年,有个体工商业户1433户。1983年,有个体工商业户1479户,工
商登记企业1027户。1984年,个体工商业户2388户。1985年个体工商业户4048户。1987年,个
体工商业户3845户,工商登记企业1 866户,注册资金117 432万元,从业人员138453人。1988
年,个体工商业户4450户。1989年,个体工商业户5105户。
1990年底,个体工商业户5857户,全区共登记企业1946户,经审查换发营业执照1140户,
注销785户,其中清理假集体123户,自动歇业122户,条件不足,经营亏损撤销的537户,违法
经营被吊销执照3户,完成应换营业执照企业的98.10%。在年检换照中,整顿变更企业名称的
833户,改变经济性质的3户,变更注册资金的570户,调整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1012户。
三、商标注册
1982年,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商标管理条例》开展商标注册工作。规定凡企业使用的商标
必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以维护商品信誉,保护商标专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
标法》诞生,标志着商标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为加强对商标的管理,1988年9月,铁锋区工商局增设商标科,专门管理商标工作。
商标注册程序,由申请注册商标者提出申请,区工商局初审并申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
对符合规定的,呈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核标,输注册,注册后经齐齐哈尔日报公布,工商行政
管理局发给商标注册证。注册商标有效期10年,商标注册后,受法律保护。1988年,嫩江国营
农场管理局齐齐哈尔烟酒采购供应站购入黑龙江省宁安酒厂生产的白酒7600瓶,盗用哈尔滨酒
厂注册的“五加白”商标,违反了《商标法》根据《商标法实施细则》,对烟酒采购供站,给
予罚款1000元的经济处罚。
到1990年末全区注册48种商品。对商标实行档案管理,现已归案48件,设置注册商标样品
柜。
四、合同管理
1980年7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黑龙江省经济合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经济
合同要经过全国管理机关鉴定,取得法律效力。
1981年,铁锋区工商局,在市局统一组织下,对蔬菜种植面积合同和播种品种合同进行管
理。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颁布实施。规定必须鉴定的品种、项目、签约双方
或一方要求签证的,省际间的经济合同必须做好签证工作。
1984年1月26日,市政府建设委员会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鉴发《关于建设工程勘察设
计合同,建筑安装承包合同由工商行政管理局鉴证的通知》,明确规定不经鉴证的工程不准施
工。同年鉴证基本建设合同23份,金额112.9万元。
1988年,在工交、物资、财贸系统所属局、公司建立16个合同管理小组,配备专兼职合同
管理人员220名,初步形成经济合同管理网络。
1989年4月1日,经铁锋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铁锋区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受
理经济合同争议纠纷,独立行使仲裁权。
1990年,签证经济合同2085份,金额118.04万元,鉴约2085份,金额118.04万元,受理争
议纠纷14份,金额1.55万元。
五、市场管理
1、集贸市场铁锋区集贸市场自五十年代中期起略有发展,1956年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社会
主义改造的深入,做为城乡物资交流的市场随之关闭,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1957年
再次恢复了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并执行“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管理方针,使集市
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全区因定摊点有9处,北局宅商店、第四百货商店对过、南八里岗子的粮
米市、铁路货物处对面的饮食水果摊,庆云街庆胜摊点,光荣路饮食水果摊点、景新摊点、铁
路南商店摊点、铁锋区政府对面胡同摊点。经营有炊事、蔬菜、允许上市的商品有鱼类、蛋禽
类、干鲜水果、乳制品、野生动物及其肉类、饲料、土碱、晒烤烟、药物、蜂产品、编织品、
家具,手工艺品和废旧杂品等,属于三类物资范围的品种,凡是国家供销统购的一类物资、国
家统一收购的二类物资一律不准上市,严格管死。由于固定自由市场过多,不便于管理,对固
定经营地点经过整顿后,只保留了铁东市场。
1959年1月24日,按照市政府发布的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取缔了集市上经济人,无证商贩、
打击投机倒把,取缔卖艺、封建迷信等行为。1961年,黑市活动猖獗,在市的统一部署下,全
面开展整顿市场和物价,从2月起对黑市活动集中地段进行五次整顿,集市活动基本管死。1961
年3月在齐齐哈尔车站前建立起站前农贸市场,并设立市场管理所,管理市场内有证商贩,取
缔无证经营,发照、审签由齐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审发。
铁东市场成为综合性交易市场,城市集市开放后,由于交易活跃,登记品种及数量和参加
人员有显著增加,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补充了国营、集体商业的不足。由于市场初期管理工
作不够完善,致使一些一、二类物资进入市场,还有一些专卖品如糖果、烟、酒进入市场,扰
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国家对农副产品的收购,投机倒把分子又有抬头。为此,1968年起在市
工商局统一部署下,对集贸市场进行整顿,取缔二道贩子,不准一类物资登市。没有完成上交
任务的二类物资也不准进入市场,严禁工业品和烟、酒专卖品进入市场,严厉打击倒卖票证活
动。到了1965年站前农贸市场,铁东货贸市场仍继续保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自由市场,做为所谓“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在“两个阶
级,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中被取缔。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又开始恢复了集市贸易。1979年10月统计上市数达12551人
次,上市品种有:农副产品、水产品、山产品以及花生米等,市场成交金额28.6万元。1981
年,经过整顿扩大了通东、站前、龙华三个农贸市场,同时新建了景新综合市场,4个市场全
年交易额239.7万元。
1982年,区工商局成立市场服务站开展帮销业务,增设服务设施,省内外农副产品,源源
不断地注入市场8月至10月帮销水果30.8万公斤,仅站前市场成交额达196万元。1983年,开
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对市场进行全面整顿,达到场内摊床,明确标价、按指定地点亮证经营,
文明经商。5月,按市工商局指示,对市场内经营业户进行整顿,并发统一执照。785户,临时
执照311户,农民进城自销自产的农副产品,需持自产证明方可进入市场。
1984年,开辟了站前农副产批发市场,改建了景新综合市场,搬迁站前轻工市场,充实18
名干部从事市场管理工作。上市品种多达51种,其中蔬菜19种,干调18种,水果19种,水产肉
类5种。全年成交额达1038.5万元,比上年增长45%。
1985年,贯彻中央1号文件,政策进一步放宽,活跃了市场站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月至10
月,上市量986万公斤,批发量540.5万公斤,零售量达445.5万公斤,与上年同期相比,批发
量增长55%,成为北方10省集贸市场协作网成员单位之一。景新轻工市场,1981年由70户增加
至210户,经营品种由200种增至300种。主要经营品种有:高中档服装、鞋帽,货源来自京、
津、沪、穗、沈、哈等大城市,日客流量由6万人次,增至10万人次,日成交额高达16万元。
1990年站前市场改修后,经营品种增加15大类200多个品种,全年成交量高达16432公斤,
成交额2369万元,日客流量达5万余人。市场有固定贩运户343户,有外地国营集体、个体商贩
730多人次贩进农副产品多达35种,贩进量多达3950万公斤,年成交额为8000万元。市场辐射
12个省206个市县,建立178个销售网点,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与内蒙古东部地区最大的蔬菜,
水果集散地。
2、早市与夜市 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活跃市场1957年8月,经齐齐哈尔市人民政
府批准,在百花园门前开辟夜市,上市商品主要有小食品、面食、熟食以及水果蔬菜,参市对
象以商贩为主,组织饮食业、商业、部门参加。1960年,夜市发展到2处。
1980年,夜市增至3处:百花园、铁东、站前。1981年5月6日,铁锋区区长第三次办公会
议,议定景新市场为早市。1983年又在站前广场办起早市,参市经营者,除个体商贩外,还有
市面包厂、市饮料厂、市果品公司、铁锋粮管处、芙蓉街粮店等8个单位。上市品种有香肠、
水果、饮料、豆腐脑、油条、熟食等。1985年后,站前农贸市场,也开了早市、主要有区内、
大民屯等地产蔬菜,还有贩运户运的外地蔬菜,满足了市民生活需要。1988年站前农贸市场内
有灯光、21点前均可买到蔬菜、水果、熟食等。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