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建设
第二节 组织建设
1946年5月21日,组建中共齐齐哈尔第四区委员会(当时区委对外公开机关称“联合会”,
书记称“主任”),实行委员制,市委副书记于光汉兼任区委书记。委员:雷鸣、刘金炼、邱
丽红(女)、张润东、原镑、董介臣、向智春、苏星。1949年3月18日,全市行政区划变更,原
三、四区委合并,成立三区委员会,书记来裕民、副书记程宜华(女),委员7名。1949年8月,
三区党委改为第三支部委员会,直属于市政府分总支领导,支部书记关忠范(满族),支部委员
杨亚卿、范世荣。1951年11月,三区党支部改建成六区区委,副书记廉永恒、王跃先、陈国英。
1955年2月23日,经省委批准,六区区委改称中共齐市铁东区委员会,书记廉永恒,委员5名。
1956年9月26日,区委实行常务委员制,开始设立工作机构。常委有廉永恒、白绍璞、刘
继昌、王金、黄德民、王增祥。书记廉永恒,组织部长黄德民,宣传部长修春德,办公室主任
白绍璞、刘继昌,基层党支部87个。1958年9—11月建立城市人民公社时,成立了铁锋、和平、
火车头人民公社党委,车辆厂、和平厂、齐铁办事处的主要领导干部分别兼任书记。1961年8
月10日,铁锋、和平、火车头公社党委合并,改称为铁锋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朱国藩,书
记处书记张立业、刘国祯、徐光启、杨占春、刘宝均、盛万镒。工作机构设办公室、组织部、
宣传部、财贸部、工业部、党校、监察委员会。基层党委、党总支部、支部90个。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级党组织瘫痪,直到1969年4月8日成立中共铁锋区核心小组,党
的工作才得以恢复。1970年10月24日,召开了铁锋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全区党建工作逐渐
趋于正常。1975年12月27日,按照“提高、充实、调整”的方针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
则,对各级党组织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充实调整。根据需要,区委选拔74名新党员充实到各级领
导班子中,使班子增加了新生力量,“软、懒、散”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而使各级领导
班子初步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1979年12月,随着对“四人帮”揭批查运动的深入和干部政策的落实,区委对所属党委、
总支、干部的领导班子认真进行了调整。抽调一批政治思想强,有干劲、身体好的中层干部,
重点充实到公社党委的领导班子和部分直属支部的领导班子,帮助各基层党委对所属114个基
层支部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加强。经调整的领导班子大多数都增强了团结,提高了战斗力。
1983年5月,为了认真贯彻十二大精神,全区各级党的领导班子逐步得到了调整和加强。按照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6个基层党委进行调整,充实了6名中青年干
部担任基层党委书记。通过调整,6个基层党委班子成员由43人减少到36人,平均年龄由48.5
岁下降到46.1岁,降低了2.4岁,文化程度有了相应的提高。同时,还恢复了商业和卫生总支,
对商业、教育、卫生总支选配了专职书记,机关总支也配齐了专职干部。全区200个基层党支
部,都能按党章规定预期进行改选,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1989年8月11日经过整
党后,区委作出《关于坚持党要管党的决定》,推动了由集中整党向经常性建设的过渡。
1988—1990年11月28日,区委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后组建了工业党委、建委党总
支,部分企业建立了党支部。全区基层党委发展到15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291个,党小组373
个。农村党支部在农业改革和评议党员中,进一步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向阳村党支部被省委
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党建目标管理进一步普及、深化,普及率已达到95%以上,使党内生活质
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