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事业
第五编 文化编
第一章 文化事业
沦陷时期,本区唯有铁道局厚生会馆(今齐齐哈尔市铁路地区文化宫)专供日本人文化娱乐
享用,中国人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满洲姑娘》等为日本侵略服务的歌曲充斥街巷。
解放初期,本区主要依靠铁路各站段群众文艺团体,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在延安老解放区
文艺工作者的带动下,齐铁检车段、齐铁机务段、铁路工厂配合政权建设、反封建斗争、支援
前线等政治运动,以车间为剧场排练演出了《血泪仇》、《抓壮斗、《兄妹开荒》等喜闻乐见
的剧目,深受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铁东区人民政府建立了文化馆,成为本区除企业文化宫、俱乐部外唯一的
文化设施。1956年,为繁荣文化艺术,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设立了区文教科,1958年后
又改为人民公社文教局,组织全区各单位的业余剧团、文艺工作队、歌咏队、电影放映队下街、
下乡演出。同时全区的群众文学创作、美术、舞蹈、音乐、曲艺均有较快的发展,群众性的
文化活动空前活跃。
“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文化活动遭到摧残,文艺骨干被揪斗,有的转业或下放农村,
或人“五·七干校”劳动。看“革命样板戏”,唱《毛主席语录歌》,跳“忠字舞”,成为群
众的主要文化生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文化活动到得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1989年区内出现了
文化市场,全区有音像制品经销单位23家,其中国营9家,集体11家,个体3家,录像放映厅2
处。1990年,全区实现了区、街(乡)委(村)三级文化网络。区域内8处企业文化宫、俱乐部,
放映电影对社会开放,开始由福利型走向以文养文型的轨道,提高了文化设施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