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通教育 一、幼儿教育
铁锋区幼儿教育起源于国营企业办托幼园所。早在1950年铁路工厂(齐齐哈尔车辆工厂),
为解决职工子女入托问题办起第一所托儿所。之后,1952年铁路齐齐哈尔地区托儿所、齐铁分
局直属幼儿园、1955年国营和平机器制造厂幼儿园相继建立。进入六十年代又有齐铁东幼儿园、
齐铁先锋幼儿园建立。这些托幼园所,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制做玩教具,教学唱歌、跳舞,儿童
经常玩耍的是布娃娃和积木,室外活动仅是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
幼儿事业未有发展,全区仅有国营企业办的6所幼儿园(所)。
1980年后,幼儿园(班)由寄宿、寄托型逐渐转变为教育型,成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纳
入学前教育,采用全国统编教材。1983年,80%以上的幼儿园(班)开设6门课程,有语言、计
算、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要求:语言课,培养幼儿发音
清楚、准确,初步会说普通话,丰富词汇,发展思维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文学作
品的兴趣。计算课,培养幼儿掌握10以内数的概念和加减运算,学习有关几何形体、时间、空
间等浅显知识,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发展初步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
敏捷性;音乐课,教幼儿掌握歌唱、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
趣、爱好,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陶冶幼儿的性格的品格;美
术课,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绘画、手工(泥工、手工、自
制玩具)能力,锻炼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充分展示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
感性,初步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常识课,丰富幼儿对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知识,
培养幼儿认识社会和认识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
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育课,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正常发育,提高幼儿对自然
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机智、勇敢、遵守纪律及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1984年由于拓宽
了办幼儿教育的渠道,全区(齐铁分局系统未统计在内,以下同),出现了公办、企办、集体办、
个人办幼儿教育的可喜局面。幼儿园(班)达52个,学前班73个,在园(班)幼儿5455人,幼儿教
师368人。1988年,铁锋区政府根据国办发[1987]69号和黑政发[1988]26号两个文件精神,于
是年9月16日将妇联管的143所幼儿园(班)移交给区教委统管。经整顿后,1990年全区有幼儿园
(班)109所,其中区办1所,企办10所,街(乡)办20所,个体办78所。入园(班)幼儿6374人,保
教人员73人。
附:区属幼儿园专记
铁锋区中心幼儿园 铁锋区中心幼儿园建于1980年12月1日,占地面积820平方米,建筑面
积468平方米。首任园长杨以莲(女),大、中、小班6个,在园儿童180人,教职工31人。园内
设有活动室6个,寝室4个,图书室、食堂、浴池各1个,办公室2个。
教学设备:教学参考书与图书500册,教学挂图65套,风琴5台,电子琴1台,手风琴7台,
幻灯机2台,录音机1台,半导体收音机6台。生活设备:电风扇1台,洗衣机2台,缝纫机1台。
游戏设备:儿童滑梯、攀登架各一组,胶粒积木150套,其它积木50套。自制的立体画面、粘
绒、木偶、幻灯片、各式简易玩具等74套。铁锋区中心幼儿园是全区保教结合、设备比较完善
的规范化幼儿园之一。
附:企业办幼儿园简介
和平机器制造厂幼儿园 和平机器制造厂幼儿园址在铁锋区龙华街道办事处龙华居民委员
会境内,建于1955年。该园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设有寝室、教室、活
动室、洗漱室各佗个,100平方米活动大厅1个,60平方米综合备课室1个,保健室、隔离室各1
个。食堂面积100平方米,内设操作间、配菜间、主食间、副食间、机械间,全部实现电气化。
教学设备有钢琴、风琴、电子琴、架子鼓、吉它、电备士、音箱、录音机、电视机、录放机、
幻灯机等,还有大型长城组合滑梯、24人荡船、双组滑梯、攀登架各1个。1990年有12个班,
在园幼儿350人,有教职工82人,其中保育员20人,专职教师24人(其中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
师5人)。该园多次被评为省后勤系统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198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
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质量管理协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的光荣
称号,园长王淑来被评为省、市后勤系统先进工作者、北方工业集团优秀教育工作者。
国营企业托幼园状况表
二、小学教育
铁锋区第一所小学,洮南铁路扶轮小学齐齐哈尔分校,于1935年11月1日建立,后于1938
年3月更名为齐齐哈尔市龙华国民优级学校。属市政公署教育科辖,校长岸野兵藏(日本人),
13个班,学生500人,教师15人。学校按伪满文教部“从低年级起,即选择与亲近日本之感情
的教材渐次趋向至日本国体精神”,开设国民科、综合国民道德、历史、地理和自然等教材内
容。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法,用体罚手段强制学生接受奴化教
育。除了通过教材向学生进行系统的奴化教育外,还利用星期一或大型活动,要师生共同向
“皇宫遥拜”,向“忠灵塔”方向默哀。校长向师生拜读伪满皇帝颁发的“诏书”,让学生每
日课前背诵《国民训》,向学生灌输“日满亲善”、“五族协同”、“王道乐土”、“日满一
德一心”、“东亚共荣圈”为内容的奴化思想。同时强制学生“勤劳奉仕”,只许服从不许辩
解,否则受到惩罚。日本法西斯的奴化教育使学生身心,遭到严重摧残。
1945年齐齐哈尔解放后,废除封建法西斯教育制度,废止奴化教材,解散信永小学。1946
年,齐齐哈尔市立龙华国民优级学校,迁至铁路南局宅信永小学校址,改名为市立第六完全小
学,是年8月1日由铁路局接管,定名为齐齐哈尔铁路员工子弟完全小学。1948年,全区小学增
至5所,有教学班21个,学生860人,教师29人。① (①教学班、学生、教职工数只包括铁路、
炮台、三区第一初级小学(天齐小学)等校数目,铁路北、东分校等有关数目,因无资料均未合
计在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小学学习苏联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坚持“两条腿走路”和各
种形式办学方针,坚持教育面向工农子弟,本区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1950年沈阳皇姑屯车辆工厂、一二七工厂(今和平机器制造厂)迁入本区,各办1所小学。
同时火磨、针织、油毡厂共同投资办起火磨职工子弟小学,有教师7名,学生150人,后改为工
业职工子弟小学(今南浦小学)。1951年全区共有小学8所,执行五年一贯制教学计划,五年一
贯制课程设语文、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8科。各小学使用黑龙江省编教材,
开始采用苏联《五大教学环节》,和谈话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教学法。成
绩考查分平时考查、学期考查、毕业考查三种,成绩评定实行“五级分记分法”3分以上为及
格,各学科成绩及格准予升级。其中语文、算术有一科不及格、其它二科不及格,予以留级。
五个学年各科成绩及操行成绩及格,准予毕业,不及格者经补考后及格,仍予毕业。同时各学
校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向学生进行抗美援
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在学生中掀起学习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战斗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活动,进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的教育。
1953年,贯彻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精神,小学得到稳定发展。1957
年,全区小学12所,执行“四二”制教学计划,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
图画8科。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的统编教材。这个时期小学的思想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过渡时
期总路线教育,根据全国部分学生要走上山下乡道路的形势,各小学在五、六年级学生中,重
点开展“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教育,正确对待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教育。为贯彻
《小学生守则》,各校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在实现农业
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向学生进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各校每
周增加一课时周会课,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形势任务、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劳动及
“五爱”等教育。1957年,在开展“反右斗争”形势下,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思
想教育。
1961年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农村6所小学划归本区,现有小学18所。1963年各小学认真贯
彻《中小学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纠正1958年以来“左”的错误,恢复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秩
序,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65年全区小学28所。六十年代,各科教学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训练,采用“精讲多练”教学方法,普遍使用各种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根据“全面发展,因
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基础,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读讲与谈
话相结合,配合图、表、模型演示进行教学。低年级语文采取集中识字教学法;中年级语文词
汇教学,采用集中教,分散练;高年级语文采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教
学法。算术教学采取知识归类、揭示规律、典型引路、触类旁通的教学法。学生学习成绩考核,
采取平时记分、测验、定期考试3种方法进行考核。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各校思想教
育,主要向学生进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教育。各校大办工厂、农
场,向学生进行劳动光荣教育。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做好人好事”活动。全区小学生的助
人为乐、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舍己为人的好人好事大量涌现。齐铁三校六年级学生、少先队
大队长刘德新,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965年,向学生进行阶级与阶级斗
争教育和“牢记阶级苦,永做革命接班人”教育。请老贫农讲家史、村史,请苦大仇深的老工
人讲家史、厂史。通过今昔对比,激发学生痛恨旧社会,热爱新中国,为革命而勤奋学习。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后,全区小学先后“停课闹革命”,校舍、教学设备等都遭到
严重破坏。1970年,“复课闹革命”,过分强调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搞“开门办学”,实际是
以干代学。在“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下,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教
学计划,将语文、政治课改为毛泽东思想课,每周8节;体育课改军体课,每周1—3节;增加
学工学农活动时间,高年级每周6节,中年级每周4节,低年级每周2节;将地理、历史、自然、
算术4科取消。每周总时数由180节减到58节,减少122课时,上课时数为原来的1/3。在教学
上,普遍运用程式化教学法,讲课必先引用《毛主席语录》,教学中间插入语录,又以《毛主
席语录》作结尾。采用“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群言堂”教学法。各小学取消考试制
度。实行开卷、闭卷相结合考试办法,但考试成绩不作升级、毕业的成绩,学生学习质量大幅
度下降。正确的思想教育被取缔,将周会课改为“毛泽东思想课”,向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
阶级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三忠于”“四无限”教育。广泛开展“向毛主席献忠
心”、“三敬”、“三祝”活动。讲语录话,唱语录歌,跳“忠”字舞。1971年,“毛泽东思
想课”改为政治课。学习毛主席语录“五·七”指示,并组织学生到工厂、生产队参加劳动,
请军队进行军训。1973年,在“批林批孔”教育,培养“反潮流”典型,树立“白卷英雄”。
1974年,边屯公社15所小学归本区,全区小学增至46所。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拔乱反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恢复以教学为主的
教学程序。增加教育经费,改建扩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1980年,贯彻中共中央颁发的《关
于普及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普及小学教育做为大政方针来抓,小学教育从十年动
乱的破坏中得到恢复,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1982年,贯彻《黑龙江省普及小学教育
规模方案》,普及小学教育有新的发展。1988年小学发展到57所,班级598个,毕业生4246人,
在校学生24362人,教职工1352人,其中专任教师1068人。八十年代,低年级语文课采用“集
中识字”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法,提高学生读、写、用的能力。低年级算术教学,采
用笔、口、心“三算结合”教学方法。各学年各学科普遍运用幻灯教学,增强直观感性认识。
学生学习成绩考核,采取平日、期中、期末、毕业考试制度,采用百分记分法,60分为及格,
及格者准予升级、毕业。操行评定,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评语,并记入学生学籍簿、学生档案和
通知书中。学校的思想教育,逐渐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以“四化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教育
轨道。各小学向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
主义的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革命理想教育,并广泛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军民、警民、工厂共
建活动。
铁锋区小学校一览表
附:区属小学专记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炮台小学 建于1946年7月1日,校名为炮台完小,校址在炮台村西侧,
教学班2个,学生60名,教师4名,1947年8月,迁到炮台村,校长王德洪,1959—1961年间,
火车头公社文教局曾将炮台小学改为通东小学分校。
该校现有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395名,教职工24名,其中专任教师17名,高级教师15名,
一级教师5名,二级教师1名。
学校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教室16个,实验室、卫生室各1个,
1984—1986年,自力更生,将土校墙改建成砖墙。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天齐小学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天齐小学校是黑龙江省标准化小学。始建
于1953年,校名为齐齐哈尔市区立三区第一初级小学校,校址天齐庙前街7—2号,教学班6个,
学生300余名。1951年,改校名为齐市第十四初级小学,校长郑淑霞。1952年改称齐市天齐庙
小学校,1964年4月,改为天齐小学校,1977年被定为区重点小学。1983年,新教学楼落成,
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33平方米,教室25个,办公室13个,卫生室、大队室、体育
室、图书室、微机室、美术室、实验室、音乐室各1个,劳动室2个,1986年1月,建立天齐帆
布制品厂,1987年利润9000元,1988年达12000元,40%用于改善办学教学条件。
该校现有教学班27个,在校学生1600名,教职工67名,其中专任教师52名,高级教师32名,
一级教师18名,二级教师3名。
该校教师积极进取,他们当中获市优秀教师称号的有3名,均获市级优秀课证书,获省级
论文奖2篇。1989年8月,被省命名为标准化小学。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南浦小学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南浦小学校始建于1951年8月,由火磨、
针织、油毡厂投资建校舍,定名为火磨职工子弟小学,有教师7名,学生150名。1952年6月,
改名为工业职工子弟小学校,1956年初归市管,定名为南浦小学,首任校长邹有义。
该校占地面积18236平方米,有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658名,教职工38名,其中专任教师
30名,高级教师16名,一级教师15名,二级教师2名,学校藏书,1000余册。校办企业有木器
厂、打棉厂、汽车配件厂和服装厂,年收入为26000元,9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1984年,该校的美术实验班被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省教育学会评为美术教学改革实验先进
集体,学生的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教师朴玉媛、耿敏被评为,市优秀辅导教师,语文教师
王玉媛的电教课曾多次参加市的比赛或表演,并多次获奖。1985年,学校被评为文明学校。是
年,学生珠算代表队代表铁锋区参加市珠算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个人全能第一名和4个单
项第一名。1989年,体育教师王建平获省编体育教材百名新秀奖。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通东小学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通东小学校建于1953年,校名为第九初级
小学,有教师8名,教学班4个,学生200余名,1955年发展为8个教学班,500余名学生。1956
年,迁至现址,改称通东路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45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教室,6
个,实验室、阅览室各7个,文体器材42件,校办工厂有镀锌厂、拖布厂、帆布制品厂,年利
润平均为25000元,每年补助教育经费15000元。
该校1981年被省命名为田径基点校,1985—1988年,连续被评为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7
年,教师佟淑贤被评为勤工俭学先进个人,赵长丽评为市优秀体育教师,王欣评为市优秀辅导
员。
该校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498名,教职工43名,其中专职教师29名,高级教师14名,
一级教师10名,二级教师4名,三级教师1名。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新地号小学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新地号小学校由新发大队(今永发大队)
和光荣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1957年8月15日建校,有教学班3个,学生110名,民办教师3名,
负责人刘海,1962年7月,由铁锋区接管,变民办为公办。1983年,学生及格率、升学率达到
100%,从办学初期学习成绩居全区最后,跃居全区第一,1988年,再次名列第一。
该校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596名,教职工26名,其中专职教师24名,高级教师8名,
一级教师10名,二级教师3名。
学校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8平方米,教室12个,办公室4个,档案室、卫生保健
室、教具室、电教室、大队室、教工之家各1个,学前班教室2个。
学校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师生动手平操场,筑围墙,建花坛,开辟果园、农园,办
工厂。1982年,市政府命名该校为先进单位。是年,被评为市冰上体育活动先进单位。被省政
府命为“五讲四美”先进集体,省植树造林先进集体。1983年,被评为市文明学校,并获省贯
彻“两个暂行规定”合格证书。1986年,为市电教二类达标优秀单位。是年,校长周桂兰被市
政府命名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改善办学条件先进个人标兵。1988年,教师徐佩兰被评为全国
优秀教师。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铁锋小学校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铁锋小学校建于1959年8月,24个教学
班,首任校长于合。1971年3月,校舍借给新建的三十三中学,该校与通东小学合校。1974年8
月,迁回原址复校。
该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前班1个,在校学生560名,教职工38名,其中专职教师36名,高
级教师24名,一级教师5名,二级教师1名。
学校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6平方米,教室7个,实验室、保健室各1个,电
教设备达到二类标准,教学仪器达到市的要求,校办工厂有帆布厂、机械加工厂,年产量550000
元,年利润25000元,20%用于教师福利,其余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该校曾有1名教师评为市勤工俭学先进个人,1名教师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南岗小学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南岗小学校始建于1963年3月,由南浦小
学拔过9个教学班,450名学生,15名教师,首任校长王树国,建校初只有6个教室,2部制授课,
1981年扩建校舍,实现了全日制。
该校现有教学班14个,学前班1个,在校学生684名,教职工33名,其中专职教师26名,超
高教师1名,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11名,二级教师5名。
学校占地面积2261平方米,建筑面积1809平方米,教室15个,办公室5个,综合实验室1个,
教学仪器120余件,藏书598册,校办企业有农机维修、房产维修、塑料再生、帐蓬等4个工厂。
1988年,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市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1989年,
教师李红蓬在教学改革中,大胆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年被命名为特级教师,教师关宪菊
被评为省、市优秀体育教师,校少先队大队部被评为市优秀大队部,教师岳桂琴被评为市优秀
辅导员。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东方红小学校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东方红小学校建于1966年8月,教职
工25名,教学班19个,学生1157名,首任校长关义芳。
学校占地面积2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1平方米,教室18个,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各
7个,图书1000余册,教学仪器价值12709元,文体器材价值6500元,校办工厂生产帆布制品,
主要有帐蓬、苫布、门帘等,每年平均补助教育经费15000元。
该校现有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2281名,教职工57名,其中专职教师37名,超高级教师1
名,高级教师21名,一级教师11名,二级教师5名,三级教师2名。
自1986年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校曾被评为省自然学科教改先
进集体,教师王海林获省小学自然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称号,并有2节课被评为市一等优秀课,
撰写的《自然课对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一文获省优秀论文一等奖、市优秀科研成果奖。
该校曾获市中、小美术课外活动先进集体称号,美术教师王银珍的两篇论文获市优秀论文
奖。
该校曾被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教师徐爱民被评为市优秀辅导员标兵,市精神文明先进
个人、省少儿先进工作者。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铁锋乡中心校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铁锋乡中心校始于1955年3月,校址
设在宛屯,下设四家、卢屯分校,18名教师,16个教学班,933名学生,隶属梅里斯教育科,
教导主任闻懋发。后因行政区划变动中心校被取消。1960年,设立四家子中心校,下设胡屯分
校,1962年中心校设在宛屯,下设胡屯,四家子,卢屯分校,隶属铁锋区文教科。“文革”期
间,各村小学独立,直接归铁锋区教育科领导。1978年10月,成立乡教育办,中心校隶属乡教
育办。
中心校现辖小学6所,共有教学班34个,在校学生1180人,教职工87名(民办教师23名),
其中专任教师64名,高级教师10名,一般教师23名,二级教师6名,三级教师3名。
中心校占地面积390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65平方米,共有教室38个,实验室5个,5所
学校有砖围墙、铁大门、砖厕所、大型体育器材药件,小型体育器材298件,图书906册,有5
所小学设立了档案,全乡有校办工厂,5个,农园1处,农园有葡萄树800株。
中心校于1987年被评为市农村基础教育先进单位。1989年,向阳小学达到省规范化小学要
求,验收合格,其它4校为基本合格,同时向阳小学被评为一类电教达标单位,卢屯小学被评
为二类电教达标单位。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边屯乡中心校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边屯乡中心校建于1961年10月,首任
校长牛焕堂,其所属各小学上限起于宣统二年(1910年)3月,是在各村私塾的基础上建立的,
中心校各小学隶属关系变化多次,先后隶属于富裕县第六区胡屯中心校,铁锋区边屯中心校、
大民区水师公社中心校、梅里斯区水师中心校、铁锋区边屯中心校。
中心校现辖小学9所,共有教学班42个,在校学生1016名,教职工53名(民办教师32名),
均为专任教师,高级教师1名,一级教师20名,二级教师5名,三级教师1名。
中心校总占地面积430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70平方米,校舍全部实现砖瓦化,共有教
室42个,图书室兼队室1个,现有校办工厂3个,校办砖厂1个,农田25亩。1989年勤工俭学收
入15000元,改善了办学条件。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中心校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中心校建于1986年5月,由崔
国臣任校长,建校初校舍为破旧的危房,有22个临时教室,1986年新建6所小学校舍,1989年
全乡小学校舍实现砖瓦化。
中心校现辖小学6所,共有教室23个,在校学生776名,教职工35名,均为专任教师(民办
教师27名)。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73名,二级教师4名,三级教师3名。
中心校总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33平方米,共有教室23个,活动室1个,中
心校勤工俭学有扎龙小学的木工厂,哈拉乌苏小学的帐蓬厂,翁海小学的养鱼场,收入全部用
于改善办学条件。
三、中学教育
本区中学教育,起始于1949年1月9日,齐齐哈尔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建立,设初中班7个,
有学生360名,教职工20人。学校对学生实施新民主义教育,当时采用的教材有政治常识、语
文、俄语、历史、地理等,由东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发的课本;算术、立体几何、平面三角、
化学采用译自苏联的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从苏联引进“谈话教学法”;引进直观性、系统性、
巩固性、积极自觉性、量力性五大教学原则;引进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学
知识、布置作业五大教学环节。学校思想教育,本着教育为新民主主义政治、为解放战争服务
的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慰问人民军队,作社会调查,上街演戏宣传解放战争的胜利,
为军队晒干菜,为伤员输血。
1950年抗美援朝以后,从辽宁迁入本区的大型工厂,为解决工厂职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是年8月,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建立1所工厂子弟中学。到1957年,全区企业办起中学4所,执
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学计划》,初中开设18门课程,高中开设14门课程。各中学使用的教
科书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印,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高中文学含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和系
统的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内容,汉语只印初中
本,供高、初中共同使用,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苏联专家参加研究总结出来的《红领巾》教学
法,讲读、问答、谈话、综合启发等方法,同时学校建立实验园地,通过实验园地实习教学,
学生既学到基本方法理论,又学会实际操作。学习成绩考核,采用五级分制,每堂课,教师提
问学生,将其成绩以1、2、3、4、5五级分形式记入手册,但升学考试,常采用百分制记分方
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以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为主要内容,学校引导学生破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组织学生参观访问
农村,启迪学生尊重热爱劳动人民,各中学实施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1956年,以社
会主义革命高潮和肃反斗争事实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8月,初三、高一、高二等年级政
治课停开,只保留高三的宪法课。
1962年,贯彻公办、民办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先后办起了市属第九初级中学、
铁路民办中学、光荣分社民办中学和铁锋农业分社办的农业初级中学。到1965年全区中学增至
10所,其中市办1所、企办6所,民办3所,民办初级中学招生对象主要是小学毕业未升入中学
的学生,均执行公办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上,广大教师运用“精讲,多练,勤复习”和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部分语文教师对作业课的
教学方法有较大突破,如学生自拟作文题,教师写范文,学生写提纲,互相研究;教师在课堂
批改学生作文或个别面批,师生共同评议,大作文和小作文互相结合等。从1961年起,在中学
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1962年教育毕业生“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向学生宣讲邢燕子
和老红军甘祖昌务农的事迹。1963年,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读《雷锋日记》,
听雷锋事迹报告,看雷锋图片展览,跟雷锋比童年,学生思想觉悟日益提高,尊敬师长,遵守
纪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好人好事不断涌现。1959—1966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
通过政治课教学、班主任工作、青年团和少先队活动来进行。班主任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
活,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每学期广泛征求意见后对本班学生操行写成
评语划出等级,通知家长和本人。
“文革”期间,驻区企业增办了6所中学,区办1所,1974年由于区划的变动,边屯中学,
扎龙中学划归铁锋区,到1975年全区有中学11所。此期间,设置学科和授课时数均大量削减,
各学校根据市革委会教育组的统一规定,每周开设数学7节,语文6节,政治4节,军体3节,外
语2节,天天读毛泽东主席著作或最新指示是必设的内容。中学教材由各校自行解决,必须突
出无产阶级政治,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原有的教学方法遭到批判,对毛泽东著作这门主课
的讲授方法是:“官教兵,兵教官,官兵互教”,打破一言堂,实行群言堂;采用大字报,大
辩论,大鸣大放,讲用会,大批判,大颂扬等形式;访贫问苦,忆苦思甜;参加工农生产,进
行社会调查;大中小课堂结合,废除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规定;按班、排讨论,一帮一,一对红;
学生先讲,再由学生或教员归纳,等等。推行“每教一课先定向,一字一句讲出为公的思想,
一题一课讲出为公的方向”的经验。实行开门办学,请进来,走出去,动员学生到工厂,农场
劳动,废除五分制,采用百分制,实行开卷考试,学生文化水平普遍降低,未学到多少有用的
知识。学校以“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进驻学校的军宣队,工宣队执行“学校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
生的思想”的指示,发动学生批判“智育第一,升学第一,业务第一”和“关门办学论,专家
治校论,读书做官论”,至使学生轻视文化学习,造成学生知识严重贫泛。
1985年,市教育局直属的第九中学,三十三中学,二十九中学归区管辖,到1990年,区管
中学5所,有教学班67个,在校学生3330人,教职工372人。企办中学12所,有教学班181个,
学生8109人,教职工1038人。1985年后,各中学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修定出版的全日制六
年制课本,在教学方法上,三十三中政治课运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初见成效,后
全市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吸收采纳,以引导探索进行生物教学。各学校语文教学吸收“议疑法”
(引导学生质疑,探疑,释疑,最后教师答疑)和“多课型”教学法(根据课文、课型采用精讲
详析,双边活动,指导阅读,考试练习,议疑,条幅卡片,快速阅读,点评讨论,课外自学等
合适方法),三十三中俄语教学积极运用电化手段,实行粗嚼吞咽,细嚼慢咽和消化吸收的
“反刍法”成绩显著。吸收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数学教学法,各校均收到效果。在学生学习成绩
考核方面,各校遵照教育文件,各科成绩记入学生档案,缺一科成绩者不发毕业证书,进行期
中,期末考试或考查,毕业考试只考本学年所学课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课和
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来进行。
铁锋区公办、企办中学一览表
附:区属中学专记
齐齐哈尔市第九中学 齐齐哈尔市第九中学始建于1962年8月,校名为齐齐哈尔市第九初
级中学校,学制3年,归市教育局管辖,6个教学班,280名学生,教职工29名,王国贤任校长
兼书记。1971年,改为现名,为4年制的普通完全中学。1981年,改为6年制。1984年,高中停
办,恢复为初级中学。1985年底为区属中学。
该校现有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924名,初三有2个专业班,160名学生,教职工102名,其
中专任教师66名,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7名,二级教师11、三级教师44名。
1987年,新教学楼落成,投入使用。新楼位于原校舍路西大操场处,占地面积14364平方
米,建筑面积4608平方米,音乐室、体育室、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各1个。图书3000余册,
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开出率分55%、90%、60%,教学仪器约520件,价值13000元。现有
校办工厂、商店各1处,年产值170000元,利润25000元,补助教育经费10000元。
该校自1978年以来为大专院输送新生近百名。1986—1989年,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逐年递
增,分别是35.6%、36.7%、48%、50%。1989年,初中毕业生207名升入省重点高中17名,
市重点高中2名,普通高中15名,职业高中55名,农职业学校7名,技校7名,化学、政治考试
分别超出区平均分,学校曾被评为市文明学校。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校的建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从1971年到1978年,校址在现二中对过,首任校长刘德胜。学校开设音乐和美术两个专业
各招1个班,共8个班。1975年,在校生达360名,毕业3期共257名。1978年春该校合并于市第
二中学。从建制到撤销前后7年,培养了一批具有普通中学文化水平和一定美术或音乐专业实
践能力的人才。第二阶段,从1985年9月1日起在原龙华小学校址重建一直到现在,是一所3年
制初级中学。1985年,有8个教学班,学生406名,教职工船名,校长才永富。
该校现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962名,教职工100名,其中专任教师51名,高级教师4名,
一级教师20名,二级教师37名,三级教师23名。
学校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5层教学楼建筑面积5104平方米,教室18个,办公室41个,物
理、化学、生物、实验、电教室、校医室、广播室、暗室、档案室各1个,有电视机,录音机,
电影放映机各2台,幻灯机1台,录音机8台,照像机2台以及打字机,速印机,高档计算机等
设施,图书4500册。
该校的教育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被评为市电教先进单位、市文明学校,省卫生保健先
进单位、省实验室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个人工作成绩优异者有市优
秀教育工作者阴向阳,市模范教师吴晓莉,市优秀教师董风云,省卫生保健工作先进教师赵雅
云,省优秀教师孙桂华,教师获市级优秀课4节,市级优秀论文7篇,学生参加市、盛全国举办
的各类竞赛有39人次获奖。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三中学校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三中学校建于1971年3月日,有10个初中
教学班,500余名学生,32名教职工,学校革委会主任孙万贵。建校初期,借用铁锋小学校舍,
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来至边远的农村,教师多为小学的骨干力量中抽调
上来的,文化程度均是中师毕业。1973年,学校改由市教育局直接管辖,由初级中学发展为完
全中学,教学班增至20个,学生1181名。1985年,再改为区属中学。
该校现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800名,教职工120名,其中专任教师83名,高级教师6名,
一级教师37名,二级教师51名,三级教师16名。
学校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85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3065平方米,食堂、托
儿所、水房面积256平方米,其它用房面积264平方米。教室20个,实验室3个,电教馆、图书
资料室、阅览室各1个,藏书15000册,报刊杂志40余种。校办金龙铸管厂年产值285000元,利
润50000元,补助教育经费22000元。
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市教学仪器工作先进单位,市“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市、
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学雷锋树新风”先进单位,市文明学校,市卫生先进单位。副校长周
子亮为市文明单位建设先进个人,教师曹淑芳为市劳动模范,刘茜玲为市模范班主任标兵,张
桂兰为市优秀教师,尹丽君获市优秀教师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陈丽华、赵晓会获省青年
教学能手称号。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边屯中学校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边屯中学校前身是边屯公社农业中学,
创建于1964年8月。校址在东官地村,借用东官地小学1间教室,教师2名,学生28名,教师戴
宝智为负责人,1965年3月,迁至原市蔬菜公司农业基地,教室7间,土地10垧,草原20垧。是
年8月,新招2个教学班,学生增至100名,教师增至12名,吴锡恒任校长兼书记。1968年10月,
边屯公社农业中学解散,各大队办了几个月的联办中学,但由于办学条件差,师资分散等困难
而停办。
1970年,边屯农业中学恢复,招收1个高中班,是年改为边屯公社“五·七”中学。1971
年初,新建砖瓦结构校舍,1972年迁入,原校址留作校办农场。1978年,改名为边屯公社中学,
并由东官地迁到公社所在地边屯大队,初中一、二年东部地区的学生仍留在东官地,形成一校
两址。1979年,学校两址合并到边屯所在地。1984年,边屯公社改称边屯乡后,学校改称现名。
该校现有教学班8个,在校学生348名,教职工30名,其中专任教师20名,一级教师3名,
二级教师8名,三级教师6名。1979—1983年,每年升学率30%,升入中专中师的约占4%。
1985—1989年,升学率80%,升入中专中师的为7%,每年都有毕业生考入省、市重点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79平方米,教室8个,办公室7个。1989年,新建校
办砖厂,暂无收益,校办农场收入2000元,用于补助教育经费。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中学校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中学校前身系扎龙渔场子弟学
校。1967年建校,教学班9个,中学3个,小学6个,草房教室18间。1985年扎龙渔场解体建立
扎龙乡后,1986年正式成立扎龙中学,有初中4个教学班。1986—1989年9月,学校一直处于无
校舍状态,租借临时教室。1989年9月,新教学楼建成,交付使用,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
筑面积1400平方米,教室8个,办公室4个,综合实验、电教室各1个。
该校现有教学班6个(含1个农职高中班),在校学生296名,教职工20名,其中专任教师17
名,一级教师7名,二级教师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