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卫生保健 一、爱国卫生
1946年人民政权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除采取措施加强医疗
保健工作外,还组织广大群众搞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1951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向我国东北地区空降细菌。
1952年3月17日—26日,先后向市区空投了带有细菌的鸡毛、鹅毛、海绵体的物质,以及
带有细菌的黑盖虫、蜘蛛和苍蝇等生物,仅在铁路北局宅内就发现带有细菌的昆虫密度每平方
达百个以上。
在市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动员和组织群众以消灭细菌,昆虫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5年4月6日,成立了以副区长韩秀芳(女)为主任委员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
会)在区爱卫会的领导下开展了以“除四害”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二年来,共挖
蛹195斤,药物灭鼠面积达11 439平方米,捕打老鼠35 663只,打麻雀20 161只,填平污水坑2
165平方米,全区涌现出许多卫生先进单位和个人。齐齐哈尔市纺织厂被评为省级卫生模范单
位,过去卫生环境极差的,一度被称为“大猪圈”的工人屯,在运动中被评为市级卫生模范单
位。一个群众性的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新风尚已初步形成。爱国卫生运动由临时的突
击性行为逐渐走上经常性自觉地群众性的爱国行为。
1957年,全区开展了以“两管”“五改”(改良水井,厕所,畜所,炉灶,环境)为内容的
爱国卫生运动。从过去单纯地侧重治疗为主转向以治本建设为主,治疗相结合的卫生建设活动。
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
共新建,翻建厕所218个,新建垃圾箱93个,平整街道,巷道23条。
1982年,响应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发出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开展了以
“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群众性的治理赃,乱,差,净化,美化,绿化环境的爱国卫生运动。先
后出动车辆641台次,送粪下乡86 718吨,清除垃圾10 870吨,清理街巷508条,清理阴水沟15
770延长米,新设垃圾箱259个,厕所封闭,加盖181个,使城区卫生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1983年,省卫生检查团检查区属18个单位达到100分的单位9个,95分以上的6个,占受检
查单位的88%,全区总平均分为96.63分,超过了市提出的95分以上的要求。
1986年,铁锋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灭鼠先进区。1987年,在全省十六个城市检查评比中获得
总平均分98.28分的好成绩,并被评为省级卫生文明区。
1990年,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根据省、市政府的
要求,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共清除卫生死角200处,占死角的97%,出动车辆209台次,清掏
垃圾3 428吨,疏通沟渠2 990延长米,清除厕所95%,区卫生防疫站组织人力物力对食品卫生
进行大检查。通过检查评比,促进了卫生制度化,经常化。从1983年—1990年涌现出齐齐哈尔
车辆工厂,光荣街道委员会等省级卫生先进单位117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163个。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承担的任务有的加
强了,有的淡化了。由于环境卫生专业队伍的发展壮大,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环境保护局,
城市监察中队的建立,逐步将一些具体业务工作,交由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去领导和管理,爱国
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工作由过去的“组织发动”逐渐过度到“高层次的组织协调”,任务更加艰
巨和繁重。
二、疾病预防
历史上曾三次传染病流行。宣统2年(1910年)江东(现嫩江以东)一带发生鼠疫流行达3个月
之久,毙命13人。
宣统3年(1911年)山东兖洲府史富于正月初六来到卢屯,偶染时疫殒命,正月十三日至十
九日卢屯患瘟疫毙命9人,哈拉乌苏屯瘟毙4人,扎龙屯瘟毙命2人,据史记载,以卢屯、东官
地、哈拉乌苏、小巴虎瘟疫流行最为猛烈。
1913年河东各屯天花流行,传染所及幼儿为多,数日内疫毙小孩数百人。
解放后又有三次传染病流行,经政府防疫部门抢救治疗,得到了有效控制。
1954年7月7日,国营和平机械厂独身宿舍发生流行性感冒患者,几天之内患者达238人,
经省卫生防疫站检查,大部分人流感试验反映阳性,初步定为“流行性感冒”是滤过性病毒所
致。
1955年,全区麻疹流行,仅铁东区卫生所诊治患儿238名(其它医院不在内),合并肺炎27
名,死亡59人。
地区内较为常见的传染病有以下几种。
1、肠道传染病
【细茵性痢疾】 是肠道传染病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以夏、秋季为多,因痢疾杆菌污染了
饮水、蔬菜、水果和食物而发玻自1980年以来,肝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80年发生
肝炎为558例,1981年1月至11月发生826例。
为了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区卫生防疫站采取了几项有效措施。1)对医疗单位的注
射、输血、消毒工作进行了检查,实行了一人一针一管。2)医疗单位的注射室、供应室、妇产
科的器械进行洗刷和消毒。3)开展每年一次的饮食服务行业和托幼机构人员的身体健康检查,
发现肝炎病患者,要求调离工作。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每年都有散在发
生。1961年和1962年,曾发生暴发流行,患者人数分别为365人,467人。1979年又发生一次流
行。区防疫站采取防治措施,医务人员深入疫区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并配合爱国卫生运
动,消灭蚊蝇的孳生,对患者和疑诊患者做好隔离治疗。
2、呼吸道传染病地区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麻疹,白喉,流脑。
【麻疹(俗称:窝子病)】 1958年秋到翌年春发生麻疹大流行,车辆厂医院儿科病房,每
天都有患病小孩死亡。1 964年麻疹又再次流行。
搞好麻疹预防工作,每年对6个月至8周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对疫点区和易感儿童进行应
急麻疹疫苗注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每年都有散在发生,1981年发病44例,实行对易感区
进行疫苗处理,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空气消毒,易感人群投放磺胺药物,每年的2月注射流脑
疫苗。
【结核病防治】 为了对城市结核可疑者进行调查,于1982年组织人力进行一次普查,调
查了89 080人,查出131 768人(不含铁路)占全区人口的67.5%。可疑者做痰检查,查出1 164
人,占可疑者的57.6%,菌阳性者4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0.54%;胸透和摄片6.874人,占可
疑者的66.8%。
1982年4月,对中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卡介苗接种,接种人数622人,占应接种人数的24%。
8月对幼儿和小学一年级新生接种卡介苗2 450人,占应接种人数的47%。
1990年6月,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在铁锋乡新发村进行,市卫生局进驻新发村历时8天,
完成了普查任务。
抽样调查1 264人,其中男性629人,女性635人,通过胸透,查痰等方法进行检查,查实
1 244人,其中男性为619人,女性625人,其中胸透1 030人,查痰4人,查出活动性肺结核病
人10人,患者由区结核病防治所负责监督化疗,大部分在家用药,到所属医疗单位复查。
3、传染病的管理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自1956
年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始就将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做为主要业务工作。
在传染病的管理方面的措施,发现染病,各医疗单位负有法定报告责任的单位及时报区防
疫站。区管医院,厂企医院,企业卫生所等56个单位,凡医务人员,检验人员,乡,村医生均
为法定和报告人,及时填写“齐齐哈尔市急性传染报告卡片”由医疗机构人员登记,报告区防
疫站,区防疫站立即派人到疫区调查处理。并负汇总,复核,上报市防疫站。甲类传染病,城
市限12小时,农村限24小时报市防疫站。传染病报告网,凡区域内的卫生医疗单位均普遍建立
了疫情报告制度,形成三级疫情报告网。
铁锋区三级卫生防疫网
厂企医院保健科9所 地段医生
企事业卫生所 地段医生
省种畜场医院 生产队医生
边屯乡卫生院 乡村医生
铁锋乡卫生院 乡村医生
卡介苗接种情况
三、妇幼保健
1、妇女保健解放前,由于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落后,妇幼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妇女
生育由产婆来接生,接生不消毒,不做产后防治,不懂难产的处理,因此产后风、产褥热,婴
儿破伤风时有发生,妇幼死亡率高,尤其农村采取土法接生,产妇生产时蹲址头,卷炕席等不
卫生,不科学的陋习。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妇幼保健工作。1950年7月,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卫生科将全
市个体开业的助产士组织起来,建立了8个联合妇幼保健站。1952年—1953年,铁东区先后成
立了第十、第十一2个妇幼保健站,并建立了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分娩室业务常规,使
全区38 520名育龄妇女,17 050名的幼儿健康得到了保障。
1952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指示,推行了苏联的先进医学经验一无痛分娩法,1954年4月
—12月,保健站接产142名,采用无痛分娩法99人。
1955年,全市保健站实行地段分工负责制。同年,区妇幼保健站医务人员下地段给孕妇进
行登记,检查及产后防治工作,发现胎位异常,用其饮水疗法,膝胸卧位或外翻转术,。使难
产得到了控制。全年产前检查806人。接产301人,产后防治570人。杜绝了产褥热和新生儿破
伤风的产生。
1959年起推广科学接生,即“一观察,二无菌,三做到,四正规”。并组织为期10天的科
学接生学习班,使科学接生率从60%增到80%。
1967年3月20日,保健站的医务人员分2批下乡培训农村接生员30人,并帮助边屯公社建立
了接生站。
1979年,妇幼保健站对全区农村和企业单位开展以防“两病”为中心的妇女病普查防治工作。
应查23 648人,实查17 935人,查出患有妇科病3 899人,宫颈糜烂1138人,阴道滴虫16人,
子宫脱垂65人,其它炎症620人,对普查出的疾病按轻、重程度进行了相应的治疗。
1980年,妇幼保健站走访了73个厂企单位,共有女职工15 540人,对工会的女工委员,基
层单位的妇幼工作人员进行“五期”教育,即经期不下水,不雨淋,安排轻活;产期适当休息,
并调解饮食;哺乳期不按排重活,赃活,合理安排好时间;更年期不安排重活,合理应用月经
带,达到清洁处理月经。给女职工发放卫生纸的单位27个,建立卫生室的有10个,设有更衣室
的117个,设有沐浴室的42个。由于加强了卫生工作的指导,改善女工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保障,
妇女病的发生明显下降。
对农村劳动妇女推广了“三调,三不调”(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
近不调远)的劳动措施。
1988年,根据市卫生局《齐齐哈尔市接生员进行统一考试登记》的通知精神,组织了乡村
接生员考试,12人只有1人不合格,11人得到了接生员证。
1990年,区卫生局,劳动局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全区妇女病普查工作的通知》,年内普查
了18 832人,占应查36 924人的51%,患有妇女病的8 903人,发病率为47.2%,对8 012人
进行了相应的治疗,治疗率达90%。全区有15岁—60岁的妇女有120 156人,育龄妇女63 639
人,住院分娩2788人,孕产妇只死亡1人。全区有计划生育门诊12个,妇科49个,专业技术人
员86个。
2、幼儿保健幼儿保健是根据儿童各阶段生长发育的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给予及时的保
健指导,并对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防治。
区妇幼保健组建后注重搞好幼儿保健工作。1953年,推广旅大市日间托儿所劳动改组的经
验,由原来的保育员包干制改为轮班制。保育员工作时间实行“三八制”(三班,每班8小时)。
1954年4月29日,和平机械制造厂托儿所的保和教相结合保托经验得到齐齐哈尔市人民政
府卫生科、妇女联合会,妇女儿童福利部的高度重视。并向全市推广。全区保托单位从1950年
的1处到1954年8月发展到17处。
1956年10月4日,区妇幼保健站积极推行市卫生局1955年7月16日发布的托儿所卫生管理办
法,制定出托儿所卫生保健制度。
1966年,区妇幼保健站根据省妇幼保健工作会议的决定,保健医务人员下地段为3周岁以
下儿童投药预防佝偻病,每月一次,四次为一个疗程。
1979年,对全区94所(国营42,民办52)托幼单位的儿童进行健康状况普查,共查3 557名
幼儿,并向约3 466人投驱蛔虫药,投药阴性反应3 216人;阳性反应250人。
1980年,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应检人数17 867人,实检17 667人,其中散居儿童
5 471人,患有蛔虫病症421人,患有佝偻病580人,营养不良78人,沙眼476人,克山病18人,
鸡胸21人。
1981年,全地区116个托幼单位,有学龄前儿童4 904人,保教员105人,保育员737人,专
职保健医生11人,兼职保健医生3人,托幼单位办食堂的17处;设传染病隔离室3处,开展早期
教育的有80个单位。
同年,举办了保育员学习班,有67个单位的220名保育员参加。学习幼儿保健知识,并参
观了齐齐哈尔市橡胶厂,齐齐哈尔市新工木材厂的托儿所。
1987年,妇幼保健站与地段医生共同在南浦,东湖2个街道办事处进行散居儿童保健管理
试点工作,并为101名幼儿进行定期体检,超均值者为43人,占体检人数的43%,身长、体重
低均值者18人,投给健儿冲剂,龙牡壮骨冲剂等药物进行指导性保健。
1988年,根据中央卫生部[80]卫字第11号文件规定,对全区托幼单位保育人员进行体检,
合格者发给健康证,无健康证者不准上岗。
同年,妇幼保健站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对13个单位的168名幼儿进行微量元素的测定,测出
缺锌儿童8人,缺钙26人,缺铜1人,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治疗。
1990年,对21个单位的43名保健医生进行了培训学习散居儿童的管理常规,小儿贫血、佝
偻病的预防,婴儿的心理发育和早期教育及定量食谱的计算等有关知识。
1987年业务达标情况统计
四、慢病防治
黑龙江省政府于1987年决定在齐齐哈尔市铁锋区设立“慢病”监测点,开展10万人口的非传
染性的“五病”调查。“五病”即高血压,脑溢血,冠心病,肺心病,肿瘤。
调查从1987年第四季度开始到1988年第一季度止,共6个月。普查了193 501人,占全区
263000总人口的73.57%。查出五病患者11 902人,发病率占普查人口的0.15%。其中高血压
5901人,发病率为1.77%;肺心病为894人,发病率为0.46%;脑卒血1 329人,发病率为0.69%;
肿瘤158人,发病率为O.08%;总发病率为81.65%。
1988年开始,实行慢病登记报告制度。在市、区防疫部门和各医疗单位中均建立了考核制
度,做到每季监测一次,并建立了监测档案,使登记报告先进工作单位。
1990年,对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资料来源为各医疗单位上报的发病卡片和死亡
卡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均在50岁到65岁之间,也是发病的高峰时期。
恶性肿瘤发病的顺序是:第一位是肺癌,发病151人,占发病总数的33.86%;第二位是肝
癌,发病74人,占总发病的16.59%;第三位是胃癌,发病56人,占总数的12.25%;第四位是
食管癌,发病24人,占总发病的5.38%,以下依次为结肠癌、乳腺癌、白血病、宫颈癌、鼻咽
癌、脑癌、胰腺癌、肠癌、喉癌、甲状腺癌、膀胱癌、骨癌。
恶性肿瘤发展情况分析
五、计划免疫
从1983年3月实行计划免疫以来,全区城乡均实行月制度计。
1985年,制定了《铁锋区计划免疫工作实施细则》,为使免疫工作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建立了铁锋区计划免疫基础档案,规定出了每月13日为防病,计免工作例会日。下半年做了60
人份的小儿麻痹糖丸免疫效果监测,阳转率为97.06%,做了300人份的白喉饧克氏试验,阴转
率为93.61%。“四苗”覆盖率从上一年的31.17%提高到76.1%。
1986年5月,为了掌握全区人口免疫水平,进行了六种疾病抗体水平监测,采血279人,送
往省站检查,结果如下表:
1987年,全区有7岁以前的儿童17 891人;7—15周岁的儿童53 479人,建卡率为99.14%,
建证率为99.46%,建卡证符合率为99.67%。
1988年,区政府制定了《铁锋区儿童计划免疫保险方案》,区卫生防疫站与全区29个医疗
单位签订计划免疫合同,1988年末,全区儿童入保19 641人,占应入保23 209人的87.43%。
1989年入保儿童20 291人,占应入保儿童23 209人的87.43%。1990年计免儿童参保率为90.72%,
年底全区联检工作中“四苗”接种率为97.18%,建卡建证率为100%。
四苗接种情况
率%
六、食品卫生
这了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把住“病从口入关”。卫生防疫站对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有监督和
指导之责。
在区防疫站成立之前,由区人民政府的卫生股负责。从1955年至1956年10月期间没收销毁
腐烂变质的食品1 404斤,并对屡教不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查封和罚款处理。
1956年10月开始由区卫生防疫站具体负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1975年开始对从事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从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获得健康证者方能上岗,对
查出患有结核并肝炎、皮肤病者,限令离岗治疗,未愈之前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和经营。
食品从业人员历年体检情况
1983年7月,《食品卫生法》(试行)颁布,使食品卫生监督有法可依,为了加强对食品的
监督管理,食品监督管理人员增到7人(其中主管医师2人,医师3人,医士2人),各街、乡和食
品生产单位均设立了食品卫生检查员。
1988年加强对鲜奶质量的监督工作,抽检85户,其中有4户掺假,依据食品卫生法对掺假
户进行处罚,并取缔了3户无证收奶点。
每年对饮食业,食品加工业进行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采取责令限期改进,或吊
销卫生许可证,建议吊销经营执照处罚。
食品行业情况表
注:表内数字不含铁路。
铁锋区公共场所体检发证情况
率%
七、环境卫生
区卫生防疫站通过监督监测手段,掌握环境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状况,根据监测提出改
进建议,以确保预防疾病,保障人民身体的健康。
夏季防署降温是保证工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1955年夏,车辆工厂安装了19台冷风降温
机,车间温度由平均42.2℃,降低为35.2℃,平均降低了7℃,黑龙江肥皂厂生产中排放的氧
气蜡尾气,全地区都可闻到臭味,污染了空气,排放的氧化蜡油块,污染嫩江水。工厂在防
“三废”污染中,搞技术革新,将氧化蜡尾气引入锅炉中烧掉,解除了对空气的污染,并自筹
资金16万元建立了氧化蜡收回池。解除了对嫩江水源的污染,并收回了原料,产品成本降低了
7%。
1986年,按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全区67家旅店业,94
家理发业,4家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进行体验,检查出有传染性疾病的,建议主管部门立即调
离。
1987年,根据《条例》的精神,在全区发放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由区卫生局,工商局
共同负责执行。新开业户要持有卫生许可证、体检健康证,方可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
1990年有公共场所273家,其中旅店59个,浴池1个,娱乐场所17个,理发业69个,商场
(商店)127个。年内,卫生防疫站对273个单位进行监测,采样816件,合格787件,监测率为100%,
合格率96.5%。发放卫生许可证212个。
饮水卫生,城区居民以集中式水源为主,除铁路车辆厂等大企业自已集中供水处,地方有
集中式供水单位1个,负责城区133个居民委的居民的饮用水。
卫生防疫站每季对其进行一次监督,每月进行管网末梢水监督一次,水厂职工每年进行一
次体检。
八、学校卫生
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历来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区属各小学从1953年起就安排兼职教
师负责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学校庭院按分担的区域天天清扫,每周一次大清扫,保持学校的
环境整洁,每周进行一次个人卫生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980年8月,为贯彻执行中央卫生部、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关于中、小学生卫生
工作规定》,成立了学校卫生保健委员会,制定了各种卫生保健规章制度,对于中、小学校的
卫生保健工作给予指导。同年,区防疫站对区属小学的学生视力进行普遍检查,普查发现小学
生患近视的较多,女学生多于男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并采取措施矫治工作,每2周轮换一
次座次,每天坚持做10分种的眼保健操,用药水点眼,配带矫治近视眼镜等。
1981年3月至10月,区卫生防疫站组织校医和保健教师学习了生理、解剖、九种疾病的防
治、采光照明、卫生统计等五门课程。
1981年4月25日—7月31日,抽调医疗单位医务人员保健教师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城乡21所
中、小学的9723名学生进行身体检查。
1982年,区防疫站为区属小学保健室配置了简单位的医疗设备(听诊器,体温计,针灸针,
针管,针头,白大衣等)并建立了校医,保健教师的档案。
同年9月24日,市、卫生防疫站在天齐、龙华两所小学进行了小学生生长发育调查,年龄
组为7—11岁。共得有效卡片1 193张,其中男606人,女197人。调查内容形态指标:身体、胸
围、坐高。机能指标:肺活量、血压、握力等八项。以调查资料看,小学生的形态指标和机能
指标的平均值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由于男女学生的发育不同,中间有一段女生大于男生
而出现的一次交叉,未见二次交叉。第一次交叉的年龄分别是:身长在11岁,体重在11岁,胸
围有10岁。形态指标方面,由于男女的发育速度不同,因而各项指标的青春发育突增期的年龄
也不同,男生青春突增期从10岁开始,女生青春突增期从9岁开始。全区小学生生长发育基本
符合一般规律,从而制定采用数位法,3%位数至25%位数为较差,25%位数至75位数为中等,
75%位数至97%位数为良好。
1986年,重新组织铁锋区中、小学生卫生保健学会,学会由11人组成。
1986年—1990年,利用学习班形式组织校医、保健教师学习了学校卫生监督各种图表的绘
制、近视眼的矫治、教学卫生的监督等基本保健知识。
1990年,进行了中、小学生防治沙眼,预防矫治近视眼的防治工作。
1990年,中学4所,有校医室4处,校医4人,保健教师3人,兼职1人,小学8所,有校医室
8处,校医4人,兼职保健教师8人。
铁锋区中学生常见疾病统计表
铁锋区小学生常见疾病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