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住宅
第六编 民俗编
第一章 住宅
解放前农村的住房,大多用土垡子或土坯筑墙体,房顶起脊披苇子或苫房草的为草房;无
脊略呈弓形上面抹碱土的为平房。房间格局多为二间或三间。由于冬季寒冷,寒冷期长,习惯
建座北朝南的正房,以便能充分吸取阳光。室内搭火炕,多为南炕,人口多的也有搭南、北对
面炕,烧火做饭的烟火通过炕洞到室外的烟囱,即烧火做了饭又烧热了炕,利用炕热取暖。
居住在此地的满族、达斡尔族,房屋格局基本与汉族相同,但在门窗外边用毛纸糊上,然
后用植物油或麻油喷洒,以防雨雪的浸蚀。室内三面是火炕,称为圈炕。西炕为供神、祖之处,
来访客人不得坐西炕。
生活贫困、无力建房的只得借用土坡为墙体,上面架横木披上苇子或草以挡风雪的房屋称
地窨子。
农村有住瓦房或独门独院的大草房,院内除了有东、西厢房还有四面围墙的四合院。
城市居民多住自盖的简易平房,或正面砌砖的土平房。少数官职人员、商人住的砖瓦结构
的瓦房,或独门独院的大草房。
五十年代以后,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改善,很多农民盖起了土平房或草房。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房屋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区内砖瓦结构的房屋逐渐增多,有企
业建的职工福利住房,有职工自建房,有职工自建公助大多数职工租住市房产部门的公房或单
位的职工住宅,形式各异,但基本上解决了职工住房的需要。
1980年以后,城乡新建的住房格局大都为二居室或三居室,老少间、中间为走廊,设有厨
房,室内设有厕所,上、下水道,土暖气。农村的住房也向砖瓦化方向发展。
1985年至1990年,市政府统一规划进行城区改造,高层楼房逐渐代替低矮的平房。农村住
房建设也在统一规化,统一定位,房屋建设向标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