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服饰
第二章 服饰
清代,富者夏穿绸缎,冬穿裘装,平民布制长褂加马甲。劳动人民穿布制短服,劳动时外
套皮制的套裤,戴皮帽子,皮套袖。
民国时期,城市出现了西装革履,多为社会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的穿戴。普通平民仍为棉
制对开大襟上衣或自制的长褂加马甲,裤子圆腰裤,脚穿自己缝制的布鞋,冬季穿自己用牛皮
缝制的靰鞡,内絮靰鞡草,穿起来暖和舒适,头戴狗皮或免皮缝制的帽子,劳动时冬天外套套
裤,戴套袖。
日伪时期,官职人员着“协和服”,商人和社会上层人物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穷人着
棉粗布衣由日伪政府配给的质地非常粗劣的更生布做的衣服,穿不了几天就破损,有的劳工没
有御寒的衣服,用麻袋片或水泥袋绑在身上御寒。
解放以后,农村仍以穿布制短服为主,男的穿对襟上衣,女的穿大襟盘扣的上衣,农村青
年开始穿制服马裤。机关工作人员,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分男、女大多着黑色、灰色或蓝色
的中山装,首都服。男子留分头,女子留短头或梳双发辫。头戴解放帽、前进帽。
六十年代以后,妇女装饰讲究,服装款式出现多样化,穿色彩艳丽的上衣,连衣裙或蓝、
黑色的裹衣裙。开始实行烫发。
文化大革命间(1966_1976年)无论男女均穿黄、灰和兰色的制服。男女青年都以着军装,
戴军帽为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衣着打
扮越来越多样化,化纤服装普及城乡。男同志大多穿毛料服装,西服领带,头戴礼帽,穿高档
皮鞋、凉鞋。秋、冬季穿皮夹克、羽绒服或呢子大衣。妇女喜色彩艳丽的旗袍、裙子,夏天喜
穿体型裤,穿高档的高跟鞋,冬穿高档羽绒服,皮大衣,年轻妇女施胭脂,戴耳环、戴项链的
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