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饮食

第三章 饮食



  
一、主食

  解放前,城区居民和乡村的农民平日以高粱米、玉米面、玉米碴子、小米为主,只有节日
能吃到少量的大米、白面、但数量少,价格昂贵,只能年节少量食用。黄米面饽饽(粘豆包)是
农民喜爱的食品。

  满族喜爱稷子米、稷子米饭鲫鱼汤是满族人的传统食品。稷子是属于低产作物,种植面积
逐渐减少。

  旧社会遇有灾年,穷困人家半年粮食半年糠,忍饥挨饿打发日子是常有的事,有时到野外
采集野菜来充饥。

  1954年以后,国家对粮食采取统购统销政策。城区居民用粮、食用油按定量统一供应。供
应品种多以玉米碴、玉米面、高粱米、小米为主,每月供应适量的白面、大米等细粮。年节,
细粮、食用油的供应有所增加,基本上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铁锋乡居住的菜农食用的粮食和食用油也由政府统一供应,供应品种和数量与城区居民相
同,边屯乡是大田区,农民吃粮基本上食自种的粮食,粮食品种在本区内任意调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主要基本以白面、大米为主。改革开放后,粮食市场的开放,城乡居民可以随处买到自己所需
的粮、油。

  二、菜肴

  城区内的蔬菜,春、夏季以小葱、小白菜、豆角、茄子、西红柿、青椒为主。秋菜以长
白菜、大头菜、土豆、窝瓜、萝卜、胡萝卜、蒜苗为主。冬季家家储存土豆、白菜、萝卜等,
作为一冬的食用菜。城乡居民都有腌咸菜,渍酸菜的习俗,也是冬季的主要菜食。秋、冬用土
豆加工粉条,用黄豆加工豆制品。

  城乡居民也有食用野菜的习俗,如苣荬菜、婆婆丁(蒲公英)、柳蒿芽、黄花菜、磨茹等野
生植物,用来补充春菜不足或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