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丧事
第七章 丧事
汉族人的丧葬仪式
解放前,汉族人当病人临终之前有备好丧服和棺椁的习俗。旧社会人死都要入棺土葬,棺
椁的规格以贫富的差异有“五七”、“四三”不等,外涂黑色或褐色,有的绘制图案。
人死后,亲人给死者换上寿衣,口中含古钱,面部用白布蒙上,置于板床上。床前置供案,
放有香炉,油灯、供品、丧盆。死者家属要着白色孝服,要到土地庙烧香,谓“报庙”。通知
亲朋好友,谓“报丧”。亲友拿烧纸、纸箔前来吊唁,富有人家办丧事要扎彩,如:扎纸人
(金童玉女)纸屋、纸车、纸马、牛之类。停尸期限,根据贫富的不同有停三日、七日不等。个
别富有者停到“七七”即四十九天,入殓前将棺椁里边用纸裱糊,入殓时孝子捧头,亲友抬两
侧,将尸体放入棺内为“入殓”,再由子女或亲友用棉花蘸水或酒,擦洗死者的五官,谓“开
光”,再由亲友瞻仰遗容,再盖棺钉棺盖。
出殡时,孝子跪于棺前将丧盆摔破。丧主持灵幡引路,灵柩用人抬或用车载,众人举衰。
向墓地进发,将棺椁按头北足南方向放入墓穴。孝子先覆三捧土,然后,众人添土成墓。
葬后三天,丧家再到墓地添土谓“园坟”,以后每七天到坟前一次,谓“烧七”,烧到七
七为止,百天以后再祭,称谓“百日”。
解放后,城内实行火葬,将尸体送到火葬场火化,将骨灰盒置于灵堂内保存,以示纪念。
满族丧葬仪式
满族人家,当病人临终之际,家人将其屋内西墙所供的祖宗匣,祭器等物移于他室或用红
布蒙上。将临终病人头西脚东抬置木床上。待其咽气后,先行“含殓”仪式,死者口含银币(
或铜钱),手中放银锞,用细绳缚两踝骨处,称为“拌脚丝”(入棺时取下),将用面制成小棒
塞于死者手中,称为“打棒”,自床头至院门之间点燃盏灯或蜡烛。’此为小殓,大殓时将棺
材架在院西侧两个长凳上,将灵床经窗户从屋内抬至棺前(满族习俗是门是活人走的,尸身是
不许走门的),由数人用绸带从两侧将尸体下木板抬起,移入棺内。灵柩前设五供桌,挂白布
帐,众亲友前来祭奠,丧家上香,供饭、烧纸、哭灵等仪式,均在灵柩前进行。
出堂(即出殓),抬棺向大门外走时,死者家中成年男子面对棺材倒退而出,女子由抱罐者
前引,棺后行,棺材于大门外上扛时,男子依次向棺而跪,奠酒举衷,后前往墓地。
葬时,先祭土地神,死者家人跪坟前或周围,棺材抬至地穴上,死者头向北,脚向南。
墓室用砖石垒成屋形,内有炕,将棺置于炕上,再由土埋实,三天后,死者家属到墓地园
坟。
七天或九天(男子九天,女子七天)在死者原住处铺上被褥,放一方桌,摆上酒及食品,举
行哭悼,以做“出魂”。每逢七(即一七至七七)都到墓地祭奠。
服丧期,男女以白布袍为丧服,百日内,起居不释白,冠不缀缨,女不剪头发,不带簪花。
治丧以死者死后百日为大祭日,俗称“百日祭”。至百日,家人至死者墓前灵位前摆供品
并烧饭,奠酒行礼举衰,祭奠毕,脱去孝服,换穿素色衣服,以示服丧期满。
解放后,满族丧葬习大为省简,和汉族大致相同,城内满族实行火化,远郊仍实行深土埋
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