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耕作方法

第三章 种植业

第一节 耕作方法






传统的农业是一年一熟耕作制,即春种、夏锄、秋收、冬储。

1946年初,沿用旧耕作制度,使用旧式农具,麦茬大犁搅垄,谷茬大犁扣垄,即玉米、大
豆扣种;谷子、高粱怀种;小麦劐种。形成玉米、大豆、小麦三圃轮作。1950年后,推广苏式
马拉农具,进行平翻平播小麦试点。1953~1956年,使用大型拖拉机和机.引农具平翻麦、谷
茬,即小麦平播,玉米埯种,谷子、高梁杯种;大豆、马铃薯趟、扣种。改成小麦、玉米、谷
子、大豆四圃轮作制。1956年,部分社区实现谷子、糜子、大豆、高梁等作物平播,增高地温,
蓄水保墒,抑制杂草,增绿色面积。后经“大跃进”瞎指挥和“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在
“以粮为纲”思想指导下,改高产作物玉米“清种”(单种玉米)为间、混、套、穿、复种。虽
调节田间小气候,有效利用热能,合理汲取土壤中营养,增产粮食,但不便机械耕种、田间管
理、收获和轮作,且用工量大,成本高。1973年后,耕作方法突破旧框框,实行平翻、起垄、
耙茬、免耕结合。玉米埯.种,分1埯单株、1埯双株和双埯双株3种,垧保苗由2.5万株增为3~
5万株;高梁60公分双条拐子苗,或45公分单条播,垧保苗由5~6万株增为10~12万株;谷子、
糜子改为15公分平播或垄上4条播。垧保苗200~300万株减为100~120万株。大豆改为60公分双
条播或45公分单条播,小麦由15公分平播改为7.5公分平播或7.5公分交叉播。既利于农作物个
体生长,又发挥群体增产优势。1978年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县城郊区菜农承包土地,变
露天栽种为塑料大棚栽种,蔬菜一年多收,即早春种春菜,收后种夏菜,秋、冬继续种,四季
不断。1979年,由于农民科学种田技术水平提高,部分社队实行地膜覆盖种植西瓜、香瓜、甜
菜等,面积逐年扩大。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上应用,起到增温、蓄水、保苗、抑制杂草作用,
使农作物早熟高产。1982年始,引进水稻新品种,进行栽培,播种面积2 500亩,亩产300斤。
1984年,富饶乡兴俭村高粱杂交制种,改大垄为45厘米平播制种,产量提高12%。1985年,蔬
菜保护地面积显著增加,依安镇郊区温室面积2.28万平方米,大棚面积170678平方米,地膜覆
盖面积153亩。引进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杂交种龙单8号,进行育苗移栽,始获成功。依龙
镇德玉村许连德、德成村贺朋、东凤村赵景春共搞育苗移栽3.12亩,亩产1160斤,其中许连德
育苗移栽2亩,亩产1392斤。水稻播种面积增至1.3万亩,亩产增至400斤,上游乡建新村专业户
张树种植水稻80亩,亩产800斤。

<页码>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