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主要作物

第三节 主要作物






民国时期,依安县农作物有30余种,以豆、麦为首。豆类有大豆、小豆、吉豆、绿豆、黑
豆、豌豆、赤豆、豇豆、蚕豆;麦类有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玉米为传统作物;油料作物
以苏子、线麻籽、葵花籽、蓖麻籽为主;高梁、谷子、糜子、稷子、稗子等虽有种植,但面积
略校马铃薯、烟草、蔬菜均有种植(见89页表)。

伪满时期,由于土地不断开发,农作物品种逐为齐全。伪满康德9年(1942年),全县农作
物产量808096石,大豆、小麦等作物除自用外,剩余运往外地。大麦、玉米、谷子、高梁、稷
子面积略小,产量不高(见90页表)。

1946年,农作物品种增多,加之引进大量新品种,产量显著提高。

一、大豆

分布较广,为本县农业重要出口物资。1949~1955年,面积在36万亩以上。1965~1968年,
是建国后种植面积最多年份,年平均种植面积52万亩,平均亩产136斤。1981年,种植面积238836
亩,亩产195厅。至1985年,种植面积320902亩,总产量7236万斤,亩产225斤。

二、小麦

为唯一夏熟作物。1950年,引进甘肃96号,小麦锈病基本得到控制。1951年,种植面积63.2
万亩,比1949年增加47%。1958年,大量引进、推广“克”字号新品种,达到高产、稳产。1981
年,面积504132亩,亩产210斤。至1985年,种植面积增至1117590亩,总产量29487.5万斤,亩
产264斤。

三、玉米

种植历史久,面积稳定在40~60万亩左右,年平均亩产150斤左右。1981年,种植面积434769
亩,亩产244斤。至1985年,种植面积350151亩,总产量9490万斤,亩产271斤。

四、马铃薯

为满足城市人民生活需要,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60年,引进“克”字新薯种,具有产量
高、抗灾力强特点,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为黑龙江省盛产马铃薯重要县份。年产量20万吨左右,
除自用外,还销往省内、外各地。至1985年,播种面积118243亩,总产量2999.5万斤,亩产
254斤(为粮食亩产数)。

民国时期依安县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表




伪满康德2年(1935)依安县农作物面积及产量表




五、甜菜

解放后,大量种植,播种面积2000亩,亩产1156斤。由于制糖业发展,国家帮助解决种
子、化肥、贷款,播种面积逐渐增加。1981年,播种面积130096亩。总产23073.67万斤,亩
产1774斤。至1985年,播种面积167416亩,总产量15189.82万斤,亩产907斤(见92、93、94
页表)。

六、蔬菜

1946年后,蔬菜生产逐年发展,产量增加,县城为半农半菜重要蔬菜生产基地。1956年,
依安镇成立20个蔬菜生产专业队,产菜30余种。1960年始,建玻璃温室。1976年,试用塑料大
棚生产蔬菜。1978年,大棚45个,面积4万平方米,机电井84眼,种菜实现水浇地。东方红生产
大队出产白菜、东平生产大队出产西红柿、胜利生产大队出产黄瓜、光芒生产大队出产茄子、
合心生产大队出产青椒等传统蔬菜在群众中享有盛名。1979年后,菜队管理实行大包干生产责
任制,调动菜农生产积极性。品种增加,产量提高,逐渐解决县城吃菜难的问题。1985年,城
镇菜市场春菜、夏菜、秋菜品种齐全,大宗粗菜、少量细菜,日售有余(见91页表)。

至1985年,全县农作物按土质分为4个主产区。

粮、豆主产区 乌裕尔河北红星、先锋、泰东、上游、新屯乡和第一良种场,共66个村。

杂粮主产区沿 乌裕尔河、双阳河、宝泉河两岸新发、阳春乡,双阳镇和解放、富饶乡,
共69个村。

杂粮、经济作物主产区 平川地区依龙镇、向阳乡、中心镇、庆丰乡、三兴镇、新兴乡、
向前乡和第二良种场,共92个村。

蔬菜主产区 以依安镇5个村为主。

1967~1985年依安镇蔬菜生产情况表




依安县历年主要农作物




播种面积和生产量表




续表




依安县历年农作物面积、产量和收入情况表




<页码>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