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作物保护
第六节 作物保护
旧时农作物并虫害严重,一旦发生,则束手无策,肆意滋蔓,灾害即起。1946年后,党和
人民政府加强对各种病虫害防治工作,破除迷信思想。1950年,县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全面普
查,查清病虫害基本情况。1962年,县成立植物保护站,配专业干部抓植保工作。“文化大革
命”期间,植保工作无人管,致使“无毒麦县”发生毒麦。
1974年,先锋公社盲目引进麦种,5万亩小麦程度不同均有毒麦。至1975年春,该公社海
城水库民工食用毒麦面粉,发生中毒。1978年后,恢复县植保站,设专职干部.公社均建病虫
害防治试验点,县、社分别举办植保训练班,建立骨干队伍,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
作。
一、病虫害种类
1950年,对农作物病虫害普查,主要病害有小麦锈病(丹)、赤霉并根腐并黑穗病;玉米黑
粉并大小斑病;高粱黑穗病;谷子黑穗并白发病;大豆褐斑病和葵花菌核病等。害虫有根蛆、
地老虎(截虫)、金针虫、蛴螬虫等地下害虫和跳岬、玉米螟、蚜虫(腻虫)、粘虫(夜盗虫)、草
地螟、食心虫等地上害虫。至1985年,农作物病害,增大豆菌核并小麦丛矮玻二、防治措施19
62年始,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植物保护工作方针,通过试验,总结经验,掌握病
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制定防治措施。
种子改良与消毒1953年始,引进甘肃96号小麦良种普遍推广、应用,至1960年,小麦锈病
基本得到控制。用农药赛力敞和六六六拌种,或用恒温水浸种防治小麦黑穗并谷子黑穗并高粱
黑穗病和地下害虫。
合理轮作(调茬)据危害双子叶作物病害很少危害单子叶作物规律,实行“麦—豆—杂”三
圃轮作,或“麦—豆—杂—麦”四圃轮作制,既防治病虫害,又有效利用地力,促进农业丰收。
处理秸秆及茬 子据玉米螟在玉米、高梁秸秆及其茬子里越冬习性,每年均将玉米、高梁
秸秆和茬子收净、烧掉,严防玉米螟越冬复苏,危害农作物。喷洒农药和人工捕捉发现害虫,
及时下拨农药进行喷洒,组织人工捕捉,消灭虫害。1980年,经测报发现向阳、双阳、阳春、
上游、新屯等公社均有草地螟发生,县召开专门会议,并通过简报、广播和办训练班部署防治
草地螟,下拨农药1500吨,火小喷雾器2000台,因防治及时,危害甚微。为防止空气污染,推
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多菌灵等,逐步向生物防治方向发展,培养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利用赤眼蜂
消灭其他虫害。至1985年,防治病虫害,以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取代高毒农药。使用杀菌
剂是:甲基1605、锌硫磷、除虫精粉等;防治病虫害有:甲基托布津、、拌种霜、瑞毒霉、福
美霜、D一801等;应用除草剂是:24D—J酯、拿捕净、百草敌等。并加强植物检疫,对种子繁
殖田、严格进行田间检验、检疫,种子调出、调入履行检疫手续,防止病虫害及检疫性杂草传
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