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土保持
第二节 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
由于乌裕尔河和双阳河分割,全县水土流失区域形成北、中、南8个各自独立部分。北部
地区位于乌裕尔河以北,泰溪河、太平川、丰产大沟南北分布,形成岗谷相间地形,地势东北
高、西南低。中部地区位于乌裕尔河与双阳河之间,地形较为复杂,由东向北、西、南逐渐降
低,9条天然沟呈幅射状分布。东部地形较陡,解放及阳春乡一带多为岗坡地,沟谷交错,岗
顶和谷地高差在30~40米以上,坡降在1%左右,唯西向向跃进干线,地形变缓,形成附近局
部封闭洼地。双阳河以南富饶乡为南部地区,面积较小,为双阳河阶地,东南高西北低,地面
比降在1/200~1/300间。构成坡降突起,沟壑纵横,水土流失自然因素,其形式有垂直浸蚀、
面蚀、沟蚀、山洪等。至1985年,水土流失面积73.1万亩,其中水蚀64.65万亩,沟蚀2.42万亩。
二、水土保持措施
全县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8种。
农业技术措施农业耕种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手工劳动成分较大。由于科学技术发展,
广泛使用等高耕作、沟垄耕作、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深翻改土、引水保墒等措施,对于蓄水
保土,加密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起到良好作用。
工程措施主要是修水平梯田、过渡梯田,改顺垄为横坡打垄,种植水土保持林,拉沙改土,
平整土地等。至1981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74万亩,其中:修梯田2.35万亩,水平梯田
1.12万亩,过渡梯田1.23万亩,改垄7.49万亩,水土保持325万亩,平整土地、拉沙改土、筑沟
坝等236.5万亩。198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87万亩,其中:修梯田200亩,改垄8.39万亩,
治沟68条、250亩,营造水土保持林4.54万亩,其他22.67万亩。
生物措施主要是造河防林、水保林、防风林、四旁绿化林和兴办林场等。1970年始,研究
小流域(10~20平方公里)为单元进行集中治理,实行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分年施治,
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