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章 畜牧业

第六章 畜牧业




依安设治初,牲畜为个人所有,一直沿袭分槽饲养或成帮喂养方法。大牲畜一般多为露天
敞圈饲养。饲草、饲料主要以谷草、稗草、碱草和高梁、玉米、大豆、豆饼、糠麸、谷秕为主。
马、牛冬、春圈内喂养,夏、秋野外放牧,羊常年放牧。民国18年(1929年),畜牧业初具规模,
饲养种类有马、牛、骡、驴、羊、猪、鸡、鸭、鹅。全县共饲养大牲畜31404匹(头),其中:马
骡26083匹、驴528头、牛4793头,平均每人占有大牲畜0.52匹(头)。伪满时期,由于兵燹匪患,
牲畜疫病流行,畜牧业发展缓慢,牲畜明显减少。伪满康德2年(1935年),大牲畜21812匹(头),
其中:马18319匹、骡2284匹、驴451头、牛758头;羊370只;猪20438头:鸡、鸭、鹅41558只。
伪满康德12年(1945年),大牲畜25401匹(头),其中:马19862匹、骡2870匹、驴164头、牛2498
头;羊2365只,猪11321头;鸡、鸭81398只。大牲畜共3589匹(头),平均每人占0.14匹(头)。

1946年后,饲养管理仍沿用旧习,人民政府推广饲养、使役、繁殖、防疫科学方法,推动
畜牧业发展。1955年,大牲畜69 361匹(头),为全县饲养大牲畜最高年份。1956年,县制定《
依安县畜牧生产技术指导方案》,提出寸草三刀,细、少、勤、淡、饮饲养方法。1958年,建
各种规模畜牧尝万头猪常1960年始,饲料奇缺,牲畜严重下降。1961年,有大牲畜36623匹(头),
比1955年减少32738匹(头),下降47.2%,为建国后畜牧业生产水平最低年份。1962年,县人民
委员会发布《大牲畜管理办法》,建立饲养管理、合理使役、疫病防治、牲畜繁殖等实施细则,
调动群众爱畜、养畜积极性,大牲畜发展较快。1975年后,畜牧业以发展生猪生产为主,层层
建机构,队队办猪常推广保温舍、库、室、机、井、房6配套经验和青贮打浆、中曲发酵、黑
曲发酵、糖化饲料先进技术。1978年,全县实现一人一猪,上交商品猪91 479头,超过上调任
务52.3%。1979年,养猪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人口平均1.01头,黑龙江盛嫩江地区授予养猪
先进县,赠锦旗1面,奖给电视机1台。1981年始,试行生产责任制,管理饲养形式发生变化,
出现养畜、畜禽专业户,红星公社文化生产大队第六生产队养猪户王素云(女)养依安县历年大

依安县历年大牲畜统计表




依安县历年猪、羊、禽统计表




依安县历年交售畜产品情况表




牲畜统计表依安县历年猪、羊、禽统计表依安县历年交售畜产品情况表猪22头,向国家交商品
猪20头。1982年始,实行大牲畜分户饲养。1983年,大牲畜50213(匹)头,其中户养47864(匹)
头,占95.3%。1984年2月,县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增加商品量的决定》。同年4月,
发出《关于发展奶牛生产的决定》,下拨低息贷款170万元,扶持农民发展生猪和奶牛生产,奶
点增至13处。1985年,奶牛存栏3049头,比1984年增长39%;黄牛21050头,比1984年增长18.7%,
是历史上突破2万头的第5个年份。生猪存栏119243头,比1984年增长11.1%;绵羊40367头,比
1984年增长6.7%;骡存栏2111匹,比1984年下降16.2%;马30508匹,比1984年下降3.5%;山
羊5698只,比1984年下降16%;家禽65.45万只,比1984年增加74%。畜禽专业村12个,是1984
年的4倍,泰东乡前进奶牛专业村,年卖鲜奶收入8.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71%,人均收入325
元。养畜禽专业户2282户,其中大户57户,是1984年的1.68倍。果树场王彦臣、季秋承包养禽
场,年收入2万元(见112~114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