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946年后,畜禽疫病主要有马传贫、鼻疽,牛羊口蹄疫,猪瘟、肺疫、丹毒,鸡瘟和畜禽
寄生虫病等。
马传贫 1962年,由双鸭山集运传人,新兴、向前公社部分生产大队屡次发玻1973年,遍
及县内18个人民公社、96个生产大队、182个生产队,判定318匹、死亡251匹,可疑480匹。县
组织防疫队进行专门检疫。采取养、检、隔、封、消、处等综合防制措施,取得一定效果。1981
年,有3个公社、10个生产大队、15个生产队判定病马75匹。1982年冬,中心公社进行马传贫疫
苗试验,检疫56匹,检出阳性14匹,先后死亡;对42匹进行预防注射,均未发玻1984年,对1.12
万匹进行检疫,检出阳性510匹,检出率4.6%;对4706匹预防注射,其中4匹发病,发病率0.8%。
至1985年,对2.13万匹检疫,检出阳性107匹,检出率0.05%;对13860匹进行预防注射,无一
发病,基本控制马传贫发生与传播。
鼻疽 解放前传入,为县内传播广、危害大传染病之一。1952年,开放性鼻疽马150匹。
1956年,处杀175匹,采取阳性患畜烙印隔离和治疗。1962年,县兽医院建鼻疽马住院部,用土
霉素盐酸盐试治鼻疽马88匹,治愈67匹,治愈率76.1%;公社兽医所设鼻疽马治疗桩,检出率
3.5%。1963年,改集中隔离为就地分圈、分槽隔离,检出率上升至6%。1980年,对72个生产
队(每个公社抽检4个生产队)检疫,检出率上升到17.8%。
口蹄疫 为偶蹄畜急性传染玻1952年1月,在泰东区联合、沿江村先后7头牛发病,相继在
城关区(依安镇)、泰富(新屯乡)、新发区部分村屯发病,计牛264头,死亡3头。由于采取封锁
隔离,消灭疫源,没发生蔓延。以后定期注射预防,虽有发病,为数不多。1964年,解放公社
永安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15头黄牛染口蹄疫玻同年1月16日,17个农村人民公社、73个生产大
队、210个生产队发生牛口蹄疫。同月19日,11个公社、22个生产大队发生猪、羊口蹄疫。23
日,18个公社普遍发生疫情。截止4月9日,发生牛口蹄疫835个生产队,发病7840头,死亡825
头;发生羊口蹄疫169个生产队,发病6291只,死亡591只;16个公社、73个生产大队、321个
生产队发生猪口蹄疫,发病5055头,死亡1458头。经采取紧急措施,设岗哨,建消毒站,双非
疫区牛、羊预防注射,注射牛6495头,注射率90%,注射羊10278只,注射率92.2%,疫病基
本得到控制。1980年1月,县内发生猪口蹄疫,疫区养猪32480头,发病13479头,发病率41.5%,
死亡6739头,采取检查、隔离、消毒、药物防治和人工护理等措施,拔除疫点。至1985年3月,
4个村、9个自然屯、240户养猪发生口蹄疫,发病476头,本着“早、快、严、斜(早发现、快治
疗、严隔离、隔离范围小)原则,封锁疫区,对病猪就地捕杀,高温处理。对凡发生口蹄疫病猪
舍、饲槽用药物消毒,根除疫源,控制疫玻炭疽 1949年,为防止炭疽病,进行炭疽预防注射马
8696匹。1953年,新兴、新发区发现病情,后无发生。乌裕尔河、双阳河流经区域是炭疽病预
防重点地区,经预防注射,至1985年,均未发玻猪瘟、肺疫、丹毒 1956年,始用结晶紫疫苗,
后用免化弱毒疫苗进行防疫注射,收到成效。1960年后,建立县、社、队三级防疫网,采取定
期注射,常年补针办法,猪死亡率下降。1981年,被黑龙江盛嫩江地区评为“四无”(无猪瘟、
肺疫、丹毒和鸡瘟)县。
鸡瘟 1946年后,采用新城疫苗注射,鸡瘟得到缓解。1974年春,17个公社发病,共死鸡
83570只,占养鸡总数的84.4%,是年收购鲜蛋18.36万斤,比1973年减少18.86万斤。预防注射
由1年1次改为1年2次,对雏鸡采用滴鼻法预防,控制鸡瘟发生。
疥癣病(俗名“癞”) 为马、牛、羊、骡、驴传染玻1946年初,较为普遍,30%的牛、马
患玻1951年,已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