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畜牧管理
第四节 畜牧管理
一、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畜牧工作由实业局(后改建设局)兼管。伪满时期,由实业科畜产股主管。
1948年,县农业科管理畜牧工作。1953年6月,设县畜牧兽医指导所,工作人员6人。1954
年3月,县畜牧兽医总站成立,全县建区(乡)畜牧站6处。1958年4月,总站与食品公司合并,
为畜牧生产服务总站,设乡畜牧生产服务站30处,受农业、商业局双重领导。同年10月,建种
马站。1959年4月,变站为畜牧局。工作人员14人,下设家畜疫病防治院和防疫队。1962年5月
25日,并入农业科,恢复畜牧兽医总站。1969年7月,归县农业革命委员会管理。1972年,县
畜牧科成立,工作人员19人,下设家畜繁育指导站、兽医卫生防疫站、草原管理站、家畜疫病
防治院和种畜常1973年,科生产组改为畜牧兽医总站。1976年,草原管理站改为草原饲料站。
1984年2月,科改称局,工作人员16人,下设奶畜管理站和牧工商公司。1985年,工作人
员67人。
二,技术队伍
1948年,全县中医兽医46人,其中6人走村串户行医。1950年,县兽医研究会成立,区设
分会,主要学习西医。1953年,黑龙江省农业厅派来3名畜牧兽医技术员;县选送1人去北安农
校畜牧兽医班学习。1954年始,接收4名大、中专畜牧兽医毕业生。1966年,黑龙江省农业厅
调入6名技术干部,克山种马场派2名技术员驻站,县培养配种技术员56人,选送10人到克山种
马场学习。1958年,培养配种技术员12人,种马饲养员9人,农民配种员1084人,农民防疫员
260人。1959年,依安大学畜牧兽医班40名学员毕业,分到县、社、队。1965年,建县畜牧兽医
学组,会员10人。1972年,县技术干部45人,18个公社兽医防治所、兽医83人,生产大队防治
室108处、赤脚兽医142人,配种站56处、技术员116人。1977年,县“五·七”大学畜牧兽医
班培养社来社去学员65人,猪病防治班培养学员30人。1978年,县畜牧兽医学组改为畜牧兽医
学会,会员43人。1981年,县技术干部49人,公社兽医79人,农民兽医187人,配种技术员44
人。1982年9月,嫩江地区行政公署授予12人为畜牧、兽医师。1985年,全县技术干部37人,
其中畜牧兽医师8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5人,技术员14人。18个乡(镇)技术人员66人,其中助
理兽医师13人,技术员53人。165个村建兽医防治室,发证187人,均设不脱产防疫员。46处配
种站,技术员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