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农业机械第一节 农具改革 一、传统农具
解放前,囿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春耕、夏锄、秋收、脱粒、运输等皆用简易笨重农具,
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广新式马拉农具的决定》,引进
苏式马拉农具,在县示范农场及孙永和互助组试点。1958年始,大搞改良农具,种类很多,但
质量差,成本高,推广时间短。1960年后,以机械为主,辅之半自动机械和改良农具。至1985
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以中、小型机械为主,大、中、小型结合,辅之旧式农具。全县主要各
种传统农具有:
耕地农具 传统耕地农具有木犁、蹚犁、铁犁、对犁、
伪满时期,始有少量火犁(拖拉机)从事垦务或租赁。至1950年,使用苏式马拉农具耕地,有双
轮—铧犁、钉齿耙、圆盘耙、镇压器及10行播种机。1958年后,有改良
寽粪机、追肥机等,但时间不久,农民不欢迎。1960年始,大、小马拉农具和机引农具大量应用,
有机引四铧犁、五铧犁、七铧犁和圆盘耙、镇压器、48行播种机等。1980年后,除机引大型农
具外,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用于耕地。
除草农具 有锄头、小扒锄,靠人力手工操作。至1958年,用人工除草外,辅之以除草机。
1985年,仍以锄头、小扒锄为主,亦用除草剂灭草。
排灌机具 排灌工具用铁锹、铁叉、水桶、马拉水车等,工效低,作用校至1958年后,兴
建水库,修筑塘坝、堤防工程和打机电井等,水利工程配套,有开沟器、水泵喷灌机、小白龙
(软塑料管)等,用于抽水、排水或灌溉。
治虫器械 传统治虫方法,主要是靠人工捕捉,或夜间点火,利用昆虫趋光性诱杀害虫。
1960年后,购进拌种器、喷粉器、喷雾器等器械,消灭田间害虫。
秋收农具 传统秋收是人工刀割。1950年后,购进摇臂收割机。1960年始,用机引割晒机
和联合收割机。至1985年,仍为人工和机械收割结合。
脱粒农具 旧式以人力用连枷打和以畜力拉石磙子压脱粒。1950年后,始用原动力脱谷机。
1960年,逐步有脱谷机、脱粒机、扬场机、谷物精选机、大豆粒选机等。至1985年,用人
工、畜力和机械结合脱粒。
农用运输工具 旧式农用运输工具有大轱辘车、大铁车、栽胶车、胶轮大车等。1981年后,
除用畜力胶轮大车、小栽胶车外,主要运输用12马力三轮手扶拖拉机和各种类型胶轮拖拉机、
汽车等。
1982年,推广气吸播种机。1984年,推广手扶拖拉机,配套2551收获机,试验推广地膜覆
盖机,农业机械研究所研制推广手扶中耕三铧犁。至1985年,向前乡新合村引进插秧机等,实
现水稻室内育秧,机械插秧。全县小型拖拉机2376台,是1982年的5倍,机引农具3809台(件),
比1982年增长15%。
二、农具改革
1953~1959年,试用推广新式马拉农具5533台,解放式水车234台,畜力脱谷机441台,改
革播种工具7823台(件)、中耕机具9680台(件)。1961年,试制成玉米脱粒机和机引扣地犁。
1970~1972年,试制成“依安1号”杯耙、“犁后乐”、土制打麦机、双垄间苗除草机。1974~1976
年,试制推广七铧犁、加深松部件150台(件),畜力三刀杯耙4100台,生产筑耿筑渠、深松机5
台,自行设计制造75—1型球肥机、筒式球肥机和倾斜盘式球肥机等,其中倾斜盘式球肥机构造
与原理,在国家农机部办《农机资料》上转载。1977年,农机具研究所主办《依安农机》,介
绍自行设计制造8种农机具构造原理和技术数据。1978年,设计制造为“东方红—28”配套JB—4
型脱轮三刀播种机和为手扶拖拉机配套QB一2型气吸式胶轮播种机,在嫩江地区科学技术大会上
获奖。同年11月,县农业机械学会成立,会员80余人,为农机具改革和普及起到推动作用。1982
年,推广气吸播种机。1984年,推广手扶拖拉机配套255收获机、地膜覆盖机及手扶中耕三铧犁。
至1985年,向前乡新合村购水田蒸气出苗室、破胸器、播种机等,实现水稻室内育苗,机械插
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