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渔业生产
第三节 渔业生产
解放前,鱼类以内河自然繁殖为主,溪、沟、渠亦有小型成鱼。境内水系由东北向西南倾
注,溪流汇集乌裕尔河,为产鱼中心地。渔业均为只捕不养原始状态,有10几户渔民,捕捞工
具简陋,如下丝挂、撒旋网、挡亮子、罱鱼等,生产能力低,出售量少,供不应求。汛期或内
涝时,沿河民众竞相捕捞,自由交易。
1946年初,仍分散生产。1956年,组成渔业组、队,渔场80个。1958年,建国营渔场,在
乌裕尔河三角泡,试养鲤鱼。1960年,个人与集体渔船、网具俱增,产鱼1300多吨。1961年后,
自然灾害严重,大搞“以鱼代粮”,捕捞过多,鱼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1963年起,
上游水库从齐齐哈尔、哈尔滨市分别引进鲤鱼苗、鳞鲤苗自育鱼种。国营渔场最高产鱼量204吨。
依安镇成立渔业专业队,由单一捕捞,变为多种方式生产。1966年,从南方引进大量中南鱼春
片①(①舂片:秋片鱼种经过越冬,春天出池的鱼种。),投放水库。1968年,国营渔场并人
上游水库,转捕为养,以养为主,并获孵化鳞鲤成功,自孵鱼苗100万尾,育成鱼种30万尾,为
嫩江地区鱼苗生产基地之一。1977年,鳞鲤提纯成功,纯化亲鱼(种鱼)投入生产。1979年,团
头鲂产孵成功,为散鳞镜鲤与荷包红鲤杂交下代(丰鲤),网箱育种取得良好效果。1981年,养
鱼点35处,其中:国营、集体12处,个体23处。至1985年,养鱼点53处,其中:国营2处,集体
24处,个体27户。年产量57.6万斤,其中养殖产量25.8万斤。是年,由富裕县鱼种场引进日本
白鲫1万尾。
全县较大养鱼场有跃进水库和上游水库。
跃进水库 有效水面1.3万亩。1979年与1981年,两次共放中南鱼秋片②(②秋片,夏花再
经2-3月饲养,秋天出池的鱼种。)20万尾,因水浅,均未越冬,全部死掉。以自然繁殖鲫鱼
为主,年产10~15万斤。1983年,放秋片6000尾。至1985年,计产量21.4万斤。
上游水库 有效水面6600亩,鱼种池70亩,室内越冬池320平方米。年养夏花③(③夏花·
又名“火片”,乌子头经10天饲养,体长0.8-1.2寸左右,体态与成鱼完全相同。)100万尾,
培育秋片50万尾,年产鲜鱼5~10万斤(以中南鱼为主)。1973年冬,最高网生产1网次产鱼2万
多斤,最大青根鱼42斤、草鱼35斤、花鲢鱼45斤。1982年,放秋片60万尾(白鲢、花鲢),年产
量1万斤。1983年,放春片10万尾、秋片40万尾,年产量5万斤。1985年,放春片11万尾,年产
量10万余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个体养鱼户27户。依安镇创业村孙方鑫,利用4亩自然沟.放
养草鱼、鲤鱼计5000尾春片鱼种,经4个月饲养,最大草鱼2.4斤、鲤鱼1.5斤,纯收入1000余
元。至1985年,生产鱼种7000斤,出售5300斤,获利1.2万元。双阳镇于明轩,生产商品鱼5500
斤,鱼种5400斤,纯收入1.5万元。个体养鱼户共放春片39万尾,总产量19.8万斤。全县外
进鱼种900万尾,自产鱼种500万尾。
1964~1985年依安县水产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