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副业生产
第五节 副业生产
解放前,副业生产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经营分散,规模甚小;收入微保时受城乡资本主义
势力排挤,发展缓慢。随着土地逐渐开发,草原、苇塘及其他野生动植物日趋减少。野生动物
有狼、狐狸、狍子、黄羊、野兔、黄鼠狼、香鼠、艾虎和野禽大雁、鹋、野鸭、野鸡等。野生
药材有车前子、马莲、老鸹眼、苍耳、蒲公英、艾蒿、防风、百合等;野生饲草有羊草、水稗
草、杂草等I还有芦苇、蒲草、大小叶樟等多种野生植物。副产品有猪鬃、马尾、猫狗兔皮、
鸡鸭鹅毛等,副业生产为少数猎人、渔人、闲散农人自行狩猎、捕捞、采集、编织、养殖等。
大都用来维持生计,余者在村屯、集镇自行交易,换取少许钱物。偶有皮货商收购,价格低廉,
卖钱甚微。亦有少数富人雇工开办各种小本经营作坊,借以发家致富,多数民众处境窘迫。
1947年始,县委和县政府发动群众,大搞副业生产,打柴草、打鱼、狩猎、拉脚运输、上
山采伐、农副加工、编织和纺织生产等。1948年,副业生产收入19025211元(东北流通券),折
合粮食757万余斤,晒干菜147489斤,编席、茓、草帽、草鞋和纺织等,收入67万元。1955年
后,由于农业合作化,个体副业生产逐渐转向集体副业生产,家庭副业和社队集体副业并存。
党和政府提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和“以副养农”政策,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发展多种多样副业生产。
养殖类 牛、羊、猪、鹿、貂、家兔、鸡、鸭、鹅、鱼、蜂、蚕、河蚌育珠等。
种植类 亚麻、大麻、笤帚糜子、三用高粱、马铃薯、白瓜籽、黑瓜籽、香瓜籽、西瓜籽、
茴香、芥菜、黄烟、大蒜和各种菜籽、果树、药材等。
编织类 席、茓、苫、草帽、草鞋、草袋、草绳、草帘、土篮儿、提篮、条筐、抬筐、花
筐、背筐、扫帚、笤帚、炊帚、笸箩、簸箕、柳罐、蒲草垫、粪箕子、套包等。
加工类 粉面、粉条、水豆腐、干豆腐、豆芽,干菜、土碱、土硝、卤水、扁担、锄杠、
刀把、锹把、镐把、夹板、车棚等。
采集类 野生药材、野菜、草籽等。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把组织副业生产列为中心工作,大力发展副业,以副补农。农村许多
社队建立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厂,财贸部门全面开展收购业务。1965年,农村副业收入430
万元,农村每人平均收入12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社员正当家庭副业,被当作“资本主义
尾巴”批判,副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1976年后,副业生产又有新发展,曾先后召开全县养
蚕、养蜂、养羊和种白瓜、黑瓜、芥菜、药材、果树等会议,举办各种术技训练班,连续3年
大面积种植芥菜,并搞芥菜籽榨油。1981年,种大麻2.4万亩、三用高梁1600亩;种自瓜2500
亩,收白瓜籽4.3万斤;种黑瓜1200亩,收黑瓜籽4.5万斤;养蜂7100箱,收蜂蜜15万斤;养羊
8.38万只,收羊毛4279担,收购额421.6万元。1982年,收购白瓜籽2.28万斤、大麻2.93万斤、
蜂蜜19.95万斤、鲜鸡25.3万斤及黄烟、黑瓜籽等,收购额170万元。家庭副业收入2977.8万元,
每人平均收入78元。中心公社每人平均收入158元,居本县之首。1984年,副业收入790.8万元。
至1985年,收购蓖麻9.19万斤、蜂蜜18.46万斤,收购额139.18万元,副业收入530.5万元。